清晨,一辆外观独特的监测车缓缓驶过北京密云城区西部道路,车顶搭载的装置如同一个敏锐的“鼻子”,悄无声息地捕捉着空气中的细微变化——这是一辆“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车”。
车辆驶过,系统自动识别并记录下一条“尘负荷较高”的信息,相关数据实时传输至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大气污染防治中心。中心主任罗铁永待信息集纳全,便立刻着手起草一份发给属地的“整改通知”——一场针对细微扬尘的“闪电战”就此打响。
这样的快速反应,已是常态。每年秋冬季,密云区生态环境局都会启动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罗铁永和他所在的大气污染防治中心,正是密云蓝天保卫战的“主力部队”之一。
努力之下,成绩格外亮眼:“十四五”时期,密云区PM2.5年均浓度由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稳步下降至2024年的25.6微克/立方米,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并且已连续三年排名全市最优。
无数个像处理尘负荷高值这样的细微之功,助力着密云区PM2.5每一微克的下降。
今年以来,密云区持续深化“0.1微克”攻坚行动,在上半年交出了PM2.5平均浓度24.6微克/立方米的历史同期最优答卷。这份“亮眼答卷”的答题思路无比清晰:围绕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方向精准发力,大力推动了移动源的绿色转型,淘汰老旧机械,鼓励新能源车上路,从源头拧紧排放的“阀门”;引导工业、餐饮、锅炉等重点行业提升“含绿量”,一批企业通过绿色改造实现了环保与发展的双赢;下足“绣花功夫”治理扬尘,打响百日攻坚战,检查施工工地、监测道路、治理裸露地块,让尘土“无处可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整个“十四五”期间,密云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以固定源、移动源、扬尘源为核心,推动重点领域深度减排。同时,以一年四季的重要时间节点为抓手,春夏秋冬各有攻坚重点,从春季扬尘到夏季臭氧,从烟花爆竹管控到秋冬季综合治理,形成了一套全时段、精准化的“组合拳”。此外,蓝天不独属于一城,密云区还积极深化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协同应对,共保蓝天。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密云区的蓝天保卫战将如何久久为功?罗铁永成竹在胸——将继续深化“0.1微克”行动,但策略会更注重系统性。“我们会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紧扣污染来源和结构的变化,统筹好能源、交通、产业、城市运行等重点领域,系统推进PM2.5和臭氧等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他谈到,核心依然是聚焦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强化对各类污染源的监管,并将继续深化区域联防联控,目标是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