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回头看,陈平,张维为,沈逸或者其他学者哪个学者对美国的观察是准确的? 世界局势发展到现在,美国的诸多问题也随着中美大对账暴露出来,这样看来以往学者哪些人的观察,表达是符合美国的实际情况的? 维为表达方式是大儒的,但他的高层经验和世界调研确实是有他的依据。沈逸老师就不说了……能看出有过自己的思考,也可能有过人味,但好像从来没打算用这些来考虑考虑立场的事。 陈平老爷子其实有点可惜。他那个理论出发点确实是有点希望另起炉灶“科学化”大一统的解释各个国家路线的,至少是能建立一套“科学化”辩经的框架和话语体系,和维为这样人文背景的大儒相辅相成的。但是他那个表达方式太“顶天立地”了。他的理论里一开始类比种群竞争描述技术进步算是理想化的理论地基,这部分很有洞见,没啥问题。最后捅上天去把中国的产业政策甚至发展路线理论化,这肯定也是最该做的目标。但关键是中间具体分析的部分几乎是没有的!不知道是他懒得细写还是现在的复杂系统数学工具也还不足以应对那些更复杂的系统内部结构。然后实证的部分也只能拿出“用的特征更复杂(小波)”,“做的假设更完善”这些,没有办法讲出个真正圆融的故事。为了说明建模出发点更合理不惜无脑援引“主流人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研究”,属实是刚从这个人贩子手里逃出来又转手把自己卖给另一家了。 其实他要是不咬死了跟“主流西方经济学”置气(人家是要科学化辩经也不是真来讨论真理的),国内系统工程方向,还有很多现在能源环境,气候治理方向应用型的研究,应该是会比较容易接受他的建模理念的,有很多应用型的课题就是研究监管,补贴,产业升级替换这些方面。而且他们现在数学工具也不趁手,常用的演化博弈和微分博弈这些方法也是要九牛二虎之力解个玩具模型,他们恐怕挺需要理论和数学工具的支援的,未必不能给陈平个人手经费充足也有人关注的阵地。也许还可以结合上复杂科学里网络分析相关的内容,比如研究分工和产业链的经济/知识技能复杂性课题;或者把后凯恩斯主义那边结构化研究宏观金融的SFC(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拿过来改改。这些提出来的结构可以套上物理的壳,搞搞经济金融系统的多尺度动力学建模,提一套经济结构的“重整化”,或者哪怕就先基于ABM呢……那时候不管是观察锐评别国,还是要为本国路线宣传背书,也都能道貌岸然一本正经“数据和模型说话”。害,民经民科干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