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历当博导:海外博士学历是伪造的,学术成果是抄袭的! 江苏科技大学教师博士生导师郭某被开除了,原因很简单:学术与学历双重造假! 今年9月,有人写了一封举报信,矛头直指江苏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郭某,认为他的博士学历是假的,他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 面对举报,江苏科大随即启动调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身为博导的郭某,竟然只有高中学历,他的海外博士文凭是伪造的,他的学术成果是自我包装出来的! 然而,凭着海外大学博士文凭与学术成果,他竟然成功入职江苏科大,并获得了带博士的资格,任职期间还主持了多项省级科研项目! 高中生带博士生,这是不是有点荒唐?谁给他的底气? 很明显,江苏科大在引进人才环节存在漏洞。 正常情况下,不论是国内学历还是海外学历,都要经过认证,学术成果也需要组织评审。江苏科大只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 这样的放水,让学术门槛形同虚设,很多网民都怀疑,这不会是从后面进来的人才吧? 其实,学术不端并非孤例。 比如,2023年,某985大学的副教授梁某,因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伪造实验数据,后来被列入科研诚信黑名单,取消其5年内申报资格。 2024年,某研究所研究生李某因论文代写被开除学籍,其导师也被暂停招生资格1年。 更荒唐的是,2022年,某省属高校在引进人才时,竟然录取了“长江学者”候选人王某。后来,这个王某被查实,他的海外任职经历是伪造的,而所谓“突破性研究成果”实际上是拼接别人的论文得来的。 伪造学历,抄袭论文,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2024年,全国共处理学术不端案件2378起,较2020年增长45%。由此可见,学术诚信问题已经成了大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的学术造假行为呢? 其一,从个人层面来看,功利主义思想上行,侵蚀了原本应该恪守的实事求是学术精神。因为科研是有经费的,有成果就能名利双收,很多人都把持不住。 其二,从制度层面看,很多地方都是“唯论文”的评价体系,有没有核心期刊论文成了核心指标。很多教师、医生讲课、坐诊一辈子,研究心得也很不错,就因为没发论文,职称得不到提升。以至于出现不造假就淘汰的社会怪胎,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 其三,监管环境出现漏洞,对学术审查不严,给了许多投机者机会。有些高校、医院为了提升排名,往往存在审核不严的问题。 应该怎么破局呢? 根治学术造假,需要从制度设计到执行落地的全方位革新。 首先,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学术诚信档案,实现有据可查。 其次,必须改革学术评价体系不能由论文定生死。论文不能转化为实际成果,这样的论文有什么意义呢?现在的很多论文,是为了写而写,一点实际价值都没有。 再次,强化监管问责是关键。一定要形成严肃的追责制度,一旦被查实,不仅造假当事人应该被惩罚,相关的责任人也不能被放过!尤其要畅通举报的渠道,让造假行为藏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