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办的“CCUS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在淄博市举行,会议汇聚了建材、石化化工、钢铁等行业的专家与企业代表。与会各方达成明确共识:CCUS技术的发展已从“单点示范”迈入“集群共建”的新阶段,构建跨行业共享的基础设施成为推动其商业化应用的核心关键。
选择淄博作为会议地点,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会议的压轴环节,正是实地考察学习位于淄博的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这一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标杆工程,为“集群化”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现实样板。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秘书长周丽玮在会上指出,CCUS是水泥等“难减排”行业深度脱碳的可行方案,甚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兜底”技术。她强调,“通过建设CCUS产业集群,不同行业可共享运输与封存等基础设施,构建跨行业、长流程的一体化产业链,从而大幅降低成本。”而淄博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与会代表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第二化肥厂副经理耿涛介绍,项目自投运以来已实现平稳运行,并通过持续优化,使能耗较开车之初降低了29%,展现出显著的技术进步和成本控制潜力。
令与会者特别是建材行业专家感兴趣的是,项目所构建的共享基础设施。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CCUS项目部副经理周亮介绍,连接齐鲁石化与胜利油田的百公里二氧化碳输送管道,作为国内首条百万吨级高压常温密相管道,其设计本身就体现了集群化的前瞻性。这条贯穿淄博多个区县的管道,沿线预留了多个阀室,相当于为未来周边其他行业的碳排放源预留了“接入端口”。
这让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工业项目部主任潘支明深感振奋,他表示:“对于碳源分散、技术基础薄弱的水泥行业而言,独立建设全流程项目极为困难。齐鲁石化的实践告诉我们,依托这样的共享管网,‘搭车’实现集群化发展是一次高性价比的战略机遇。”
短短一天的会议,内容充实而富有成效。与会专家和企业家们一致认为,我国以齐鲁石化-胜利油田项目为代表的CCUS工程示范已走在国际前列。淄博的经验证明,通过构建共享管网这一“公共基础平台”,能够有效带动区域多行业协同减排,是实现CCUS规模化和商业化的可行路径。
专家们呼吁,当前应及时总结此类先进项目的运行经验,充分利用积累的真实数据,加快碳减排方法学的研发与出台,从而打通CCUS项目参与碳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为其价值变现奠定基础。
淄博的探索,为这条集群化发展新路径点亮了一盏明灯,通过整合资源、分摊成本、共享收益,这项关键的负排放技术有望加速从示范走向广泛应用,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记者史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