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迟迟等不到中方供货,安世荷兰担全责,商务部官宣终局 9月29日,美国出台了“5

迟迟等不到中方供货,安世荷兰担全责,商务部官宣终局 9月29日,美国出台了“50%股份穿透”新规,被列管的企业只要控股链条够深,子公司也一并受罚。第二天,荷兰也紧随其后,以“国家安全”为由对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采取行动,接管管理权、冻结运转:门口安保更换,系统权限被封,办公区的灯还亮着,后台已经被切断,工资发放也被暂停。 国家安全的帽子一戴,外界就哗然了。安世为闻泰全资控股,纳税稳定,在荷兰雇人、在欧洲供货,已经嵌入当地的产业链。很难把“危害安全”这两个词捆绑在一起。更直接的暗线就是荷兰对美国的政策配合甚至提前行动,试图掌握总部和核心技术作为筹码,迫使美国让步。 荷方设计了一连串的计谋,目的是让对方手忙脚乱、订单延迟、客户施压。结果正好相反。安世中国并没有停工,似乎是有准备的。2023年全球供应链动荡的时候,安世公司就做过风险演练,把核心产业链加快转移到中国,并且建立备用系统来应对极端情况。权限被切断当天,安世中国直接切换到备用系统,生产线继续运转,并很快发布公告宣布自立门户、独立运营,态度和路线都很明确。 荷方情绪激动,于是对外发出警告,认为安世中国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建议“慎重采购”。但是市场只认结果不认承诺。安世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摆在那里,欧洲特别是德系头部车企的依赖度很高,车间的芯片库存一降到红线,整条生产线就要停下来。 10月26日,荷兰控制下的安世总部宣布停止向中国供应晶圆,目的是卡住上游、逼停中国产线。账面功夫很好,但是实际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安世中国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后,关键工序没有大面积停火;而荷兰那边的问题积压严重,交付时间一再推迟。更严重的是,安世全球的产品大约70%需要在中国进行封装,上游自断实际上就是“杀敌一千,自损一万”。 11月4日,中国商务部严正声明荷兰接管安世总部的行为,警告称此举会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没有人希望看到。话说得不重,分寸掌握得当:国际商业社会讲契约和制度,一旦把“接管+安全”当作万能钥匙,门一开,后面就有难关上了。 在博弈中荷兰忽视了产业链的物理事实,半导体不是几台设备、几本手册就可以搬走的活。把总部按下去,并不意味着把生产线按停,反而会逼出更加彻底的去关联。一旦新链条在别处重新稳定下来,失去的就不仅仅是控制权,还有未来合作的机会以及话语权。 另一个被忽略的因素就是信任,企业选址、供应链布局重效率、讲信用。一旦风险被写入预期之中,项目就不得不绕道而行,资金也会因此退潮。荷兰的技术基础并不差,几十年来依靠开放获取了很多好处;政策一变,外界的信号非常明确: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一回合,安世中国给外界上了一课:长期主义不是靠嘴说的,而是靠预案、备份和系统训练来实现的。看上去很“贵”的备用系统,在关键时刻保住了生命线;“优先保内、人民币结算”的节奏安排,把主导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一边稳住国内,一边把外部冲击变成了缓冲。 欧洲客户并非没有其他选择,但是成本很高:改板、验证、认证最少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最多则需要一年半左右,在这期间出现的缺口由谁来负责,合同又该如何重新签订,价格又是怎样协商的,没有人愿意轻易地启动这一系列程序。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口头上的质疑没有让安世中国倒下。工业界时间就是金钱,越是高端制造节奏越快。 这件事也给我们的警示就是,产业链安全不能光说不练,必须落到实处。备份要做的,关键环节要补的,制度通道要打通的,货币结算要多元的;把可替代性降到最低,谈判桌上对方才会收敛。对外合作要照做,但是规则要讲清楚,红线不能碰。 故事还没有结束,但是有几个判断已经比较清楚了:依靠行政接管来换取技术,是行不通的;把制裁当作万能钥匙,迟早会反噬;把产业链当成开关,可以随意开关,工程现场会让人重新做人。市场记忆很长,合作信任很脆弱,一旦破裂,修复需要花费很多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