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天打了将近250次,并不是夸张,这是正面战场的节奏。红军城方向,一天之内近90

一天打了将近250次,并不是夸张,这是正面战场的节奏。红军城方向,一天之内近90次遭受攻击,炮声、黑烟、掩体交替出现。网上的人说,地在抖、墙在响,城里缺水缺粮,子弹也快见底了。战场温度拉满,欧洲两国在麦克风前放狠话,俄方亮明停战条件,三方各自的盘算拧到一起。 11月9日,乌军总参谋部表示一天内交火接近250次,红军城方向接近90次攻击集中在同一条防线上。这个数字很突出,可以体现火力密度和消耗。自2024年2月开始,俄军便对红军城步步紧逼,围困圈越来越小,补给线也被切断了。城里的人都撑不住了,纷纷向前线举手投降,说没有食物、没有水,弹药也打光了,这样的日子已经熬了七天。 红军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要点被合围,外侧部队的压力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守与失既是战术上的关键点,又是士气的风向标。撑得住有回旋,守不住就得重新拉起整体线。前线的人不需要口号,需要的是补给、轮换以及工事。 11月7日,波兰国防部宣布22日起开始实施全民自愿国防培训计划,中学生、退休老人也在招募范围内,学习安全防护、基础生存知识。到2026年培训40万民众,具有基本战争防御能力,在战场上可以充当民兵的角色。正规军由原来的22万增加到30万,加上民兵池子的兵力储备,总兵力超过70万。姿态把防备提升到全民的高度,关键词只有一个:备战。 11月8日,德国联合行动司令部司令索尔弗兰克中将表示,柏林已经做好了与俄罗斯开战的准备,可以随时协助80万北约部队在180天内部署到俄边境;也有说法称北约三个月内可以到达俄边境。就是把北约的大盘子端到桌面上来,态度很硬。德国的政治风气也在变得强硬起来。德国总理默茨表示,和平解决俄乌冲突的外交途径已经用尽,并且承诺会加倍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承诺支票,是否兑现要看工业、预算和社会承受力,但是话一出口就有人接住了。 11月10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乌冲突很快就会结束,主要意思就是:一旦俄罗斯达到目的,战争就结束。目的依然是不让北约继续向东扩张,制造出一个持久和平的安全环境,给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从操作上讲就是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北约也不能在俄罗斯边境附近进行军事威慑。一组条件就是给对话留了后路。佩斯科夫还表示,俄罗斯方面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来实现这些目的。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些条件并不新鲜但是很严厉。乌克兰要过国内政治这一关,盟友点头,北约刹车,成员国达成一致。军援合同、前沿部署、演训安排牵扯进来,利益纠葛也就不可避免了。好话落地执行起来就有点穿针引线的感觉。今天的战场消耗,明天议场的筹码,一笔笔地算。德国、波兰的表态使账目更加复杂。把北约的部署时间轴摊开出来,就是把未来几个月的节奏写进公开的剧本里。 红军城仍旧处于僵持的状态中。城破不破,除了地图颜色的变化之外,还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守军士气、指挥体系的稳定性、后方的动员能力都会受到重新评估。战场之外,两国在公开场合宣称要对俄开战,不是情绪化的口号,而是带有时间表、兵力数字、政策安排的动向。它们把欧洲安全的上限提高了一点,把社会不稳的下限降低了一点。真打起来的话,代价会很大。 俄方的停战条件已经公开: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北约停在俄罗斯家门口的军事威慑,俄罗斯的安全诉求得到满足,战争就有一个落脚点;路线更倾向于外交。这是态度,也是试探,看谁有胆量把话题从战壕移到谈判桌上。可以确定的是,拖延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变量也会越来越多:战场反复,民心疲惫,资本观望,裂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