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俄美媒体同步发声谈武统台岛,俄媒称:解放军表现肯定优于俄军 台海问题又引起关注

俄美媒体同步发声谈武统台岛,俄媒称:解放军表现肯定优于俄军 台海问题又引起关注。俄乌战事未停,镜头多次对准该区域。美方、俄方、智库和军评各有说法,落到普通人的脑袋里还是那句话:别打了,代价太大。 信息量最大的就是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2023年1月发布的推演报告《下一场战争的第一场战役》。进行了24次桌面推演,把所有变量都考虑到了,节奏也跑满了,得出的结论很直接:一旦外部势力介入,就不可能速胜,双方都得不到好处。如果解放军决心渡海,海况、地形和联合作战反击交织在一起,战况就会十分残酷,伤亡上万,海军舰艇损失过半。但是美军也不能全部幸免,可能会损失两到三艘航母、几百架战机。台湾地区虽然还能支撑,但是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导弹库存见底,产业链断裂。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就更让人揪心了。半导体一旦断供,全球就会为之震荡。台湾地区掌握着全球超过六成的芯片制造能力,苹果、英特尔等企业将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手机是表象,背后还有供应链、就业、生活成本、物价。按照这个账面,一旦开战,熟悉的品牌就会停摆或者减产,价格不一定会上涨,但是缺货的概率会很大。 本报告利用开源数据建立体系,并参照诺曼底、福克兰等地的战例。随后美媒将关注点放在了“得不偿失”上。美国参联会主席米利在2022年11月时表示,武力收复台湾就像俄军入侵乌克兰一样,是非常危险而且代价高昂的选择。 而俄罗斯的媒体就更为强硬了。2022年《军事评论》认为,中国的收复台湾行动要比俄军在乌克兰的表现好。逻辑就是俄军吃过亏,解放军补上了:情报要准,补给要稳,精确打击要狠。无人机、反坦克导弹、电子战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教训,中国看在眼里。俄媒称大陆有北斗、有东风系列导弹,库存充足,不会在使用中出现故障;军演频繁、绕岛巡航常态化,封锁和登陆预案成熟,不会像闪击基辅那样失误。 乐观也有现实的考虑。中俄军贸合作不断加深,S400等装备已经到位,政治表态十分明确: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卫星通讯社、RT补充:不能低估对手的抵抗意志,台湾多山,城市巷战困难;但是解放军两栖运输力量不弱,075、071舰艇成规模,黑海舰队运兵能力无法相比。俄方专家多次提到后勤链短的优势:渡海一百余公里,补给节奏快,不同于俄军千里拉线。 陆地和岛屿作战的门槛不一样,坦克可以滚过平原,登陆要看风看浪,台风季的窗口期很短。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的“拉帮结派”能力已经在乌克兰战争中实施了上千次的制裁、冻结资产、能源联动。到台海,类似的工具也会拿出来;印太经济框架握在手里,日韩澳印就面临着站队的压力。 台湾近几年来不断军购,F16升级、鱼叉补给,但是库存不多。乌战的经验表明,补给线越长就越容易被切断。海岸导弹、不对称作战被重视。智库建议情报共享要更加紧密,联络线要不断畅通,小而精的武器更有价值,不必非要将航母推到前线。 “军力峰值”的时间表也正在被讨论,很多人的看法集中在2027年前后,和日本防务预算大幅增加相呼应,但是法律限制依然存在。解放军节奏很明了:火箭军就是实打实的训练,东风家族的精度在公开的口径里被称作米级;吸取了乌战的经验教训,重视精确度、控制火力,避免无谓的消耗。在运力上,071型开始大批量服役,2024年海军阅兵中出现了十几艘登陆舰,有说法称一次可以投送一个师团。数字口径不一,民间统计和官方发布的数据存在差别,仍然需要权威信息来校准。 两边媒体的风格差异很大:美国方面主要是劝告,强调成本和不确定性,目的是降温;俄罗斯方面则是打气,强调技术和演习,主调是看好的。双方以俄乌为镜。镜子不一定准确,但是可以反映真实的纹理,现代战争是全链条的耐力赛,军力、经济、外交、舆论环环相扣。即使第一周很美,第二周、第三周也可能会陷入拉锯;拖得久了,谁都受不了。 更绕不开的是全球外溢效应。台海不是一地之争,牵涉到全球贸易、供应链和资本市场。半导体只是一小块;航运线、保险费率、外贸订单项项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宏观其实并不遥远,电商页面上写有“到货时间未知”时,日常就成了体感。直觉上来说风险越大就越不能马虎。 台海风浪很大。有人拿它和俄乌做比较,觉得路径类似;也有人强调两者之间的不同,认为岛屿作战的复杂性是十倍的。不管属于哪一个派别,最后都会做出一个简单的判断,就是不要让火药桶靠近火。划清界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现实中没有完美的选择,但是总有代价小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