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兜春秋 》 (转自友人) 昔者,海风北至,京城乍寒。 日本使金井氏奉国命而来,欲与中朝论山海之事。 中朝以刘君接焉。 刘君身长而貌冷,立于阶前,袍袖虽宽,而双手俱隐。 舆观者见之,皆曰: “此风不和也。” 金井氏仪容恭谨,言辞甚慎。 刘君但点首应之,语少而神定。 或谓其傲,或谓其慎,莫能一断。 是时,朝堂内外,多以其插兜之姿,讹议连日。 或有上问者,司中答曰: “天寒耳。” 闻者皆莞尔。 然老史官暗记于牍,低声曰: “手之不出,意之已出。 兜中之深,非寒也,乃虑也。” 翌日,图照流布四方,议者众,辞者繁。 有人怒,有人笑,有人曰“失礼”,亦有人曰“有戏”。 天下舆论,纷然如秋叶之乱风。 史官合卷书末,笔走龙蛇,评曰: “夫外交者,千言不如一态。 一态不如一瞬。 一瞬之手,或入史,或入笑。” 于是,此事遂入《插兜春秋》 题曰—— 《手不必出,天下自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