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 这北海道扇贝,确实是日本海鲜里的热门货,肉质鲜嫩、品质稳定,以前在国内的高端餐饮市场和生鲜电商平台都挺受欢迎。 但自从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国内民众对日本海鲜的信任度直线下降,本土企业大多不敢轻易进货,生怕砸了自己的招牌,市场上日本海鲜的流通量也大幅减少。 这时候北海道扇贝还能顺利运往中国,背后肯定有特殊的推手,没想到竟是日本在华公司亲自下场。 这些日本在华公司这么做,其实一点都不意外,核心就是为了保住中国市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海鲜消费市场,每年的海鲜消费量占全球相当大的比重,日本海鲜想放弃这块蛋糕根本不现实。 但核污染水排海后,中国消费者对日本海鲜的抵触情绪强烈,本土经销商不敢拿货,日本企业只能自己亲自上阵,通过在华设立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进货、销售,相当于绕开了中间环节的顾虑,直接把自家海鲜推向市场。 而且这么做还有个隐蔽性,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时,可能只看到销售方是中国境内的公司,并不会特意去查背后的资本背景,容易误以为是 “经过严格检测的安全货源”。 这些日本在华公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打着 “本土运营” 的幌子,继续销售日本海鲜,既维持了市场份额,又避免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抵触情绪。 不过他们也不敢马虎,运输和检测环节肯定得做足表面功夫,比如提供所谓的 “核污染检测报告”,但这些报告的可信度,其实很多消费者心里都打个问号。 更深一层看,这也是日本海鲜产业的无奈之举。日本的渔业本来就高度依赖出口,中国市场更是重中之重,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不仅中国,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对日本海鲜采取了限制措施,日本渔业已经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如果连中国市场都彻底失去,北海道扇贝这类主打高端市场的海鲜,很可能会出现滞销,进而影响整个日本渔业的产业链。 所以日本在华公司只能亲自下场,哪怕是 “左手倒右手”,也要维持住市场的存在感,盼着哪天消费者的抵触情绪淡化,能重新打开局面。 但这波操作能不能长久,还是个未知数。 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核污染水排海带来的担忧可不是短时间内能消除的。就算是日本在华公司出手,消费者一旦知道这些海鲜的源头是日本,大概率还是会选择回避。 而且中国相关部门对日本输华海鲜的检测也越来越严格,每一批次都要经过放射性物质检测,一旦检测出问题,直接就会被拒之门外,这些日本在华公司也得承担不小的风险。 还有一点很关键,咱们国内的海鲜市场早就不是离了日本海鲜就不行了。 这些年国产海鲜的品质越来越高,从扇贝、虾夷贝到各种鱼类,不仅产量足,品质也不输进口货,价格还更有优势。 而且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的海鲜也在不断抢占中国市场,性价比更高、安全性更有保障,日本海鲜就算靠 “左手倒右手” 暂时维持,也很难再回到以前的市场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