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广钦老和尚被小孩扔石头,额头流血却笑着捡起石子供佛:这块石子,是他给我种福田。

广钦老和尚被小孩扔石头,额头流血却笑着捡起石子供佛:这块石子,是他给我种福田。 ​1951年春,台湾土城山道。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和尚缓步前行,赤脚踩在碎石路上,脚底裂口渗血。几个顽童躲在树后,突然抓起石块砸去——打疯和尚!臭叫花子! 石块带着力道砸在额头,血珠瞬间涌了出来,顺着眼角往下淌。老和尚没躲,只是停下脚步,抬手轻轻擦了擦血迹,弯腰捡起那块还带着泥土的石子,小心翼翼揣进怀里。 他脸上没有半分怒色,反而对着顽童跑远的方向合十,嘴角挂着温和的笑意:“这孩子有心了,送我这么好的‘供品’,是给我种福田呢。” 路过的村民看傻了眼,有人忍不住上前:“师父,那些小孩太无礼了,您怎么不生气?”老和尚摆摆手,声音沙哑却清亮:“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他们年纪小,不懂事,我若计较,反倒失了修行人心性。”没人知道,这位被顽童叫做“疯和尚”的老者,早已是禅门中声名远播的高僧。 广钦老和尚原名黄文来,1892年出生在福建惠安一个贫苦家庭。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11岁就被送到泉州开元寺出家,师父赐法名“广钦”。 少年时的他性子执拗,认定了“苦行能磨心性”,24岁那年,他独自一人钻进清源山的山洞修行,这一待就是十三年。 山洞里没有床榻,没有被褥,他就睡在冰冷的石板上;没有五谷杂粮,他就以野果、泉水为食,后来甚至练就了“日食一餐,或数日不食”的禅定功夫。 山洞潮湿阴暗,蚊虫叮咬是常事,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耐。有猎人路过山洞,见他盘膝而坐,以为是饿死的僧人,走近一看却发现他气息平稳,眼睛微闭,周身透着一股安宁。 有人问他苦不苦,他只是笑:“心不苦,身就不苦。”十三年里,他不与人交谈,不沾世俗琐事,一门心思参禅悟道,脚底的裂口就是常年赤脚行走、攀爬山石磨出来的,结了又破,破了又结,最后成了厚厚的老茧。 1949年,时局动荡,广钦老和尚辗转来到台湾,没有去香火鼎盛的寺庙,反而选了土城的一座废弃茅棚落脚。 他依旧保持苦行本色,穿补丁摞补丁的僧衣,赤脚行走在山野间,化缘只讨一口粗粮,遇到村民刁难,也只是笑着躲开。 有人说他疯癫,有人说他故作清高,他从不辩解,只是默默修行,偶尔给村民讲几句简单的佛法:“做人要少计较,多包容,心里装着善念,日子就顺了。” 那天被小孩扔石头后,老和尚回到茅棚,真的把那块石子洗净,放在简陋的佛龛前,当作供品。弟子不解,他解释道:“众生皆有佛性,那孩子的行为虽顽劣,却是无心之过。 我若生嗔恨心,就断了他与佛法的缘分;我若感恩他的‘馈赠’,便是在他心里种下一颗善的种子,将来或许就能开花结果。” 后来,那些扔石头的小孩听说了老和尚的事迹,心生愧疚,特意跑到茅棚道歉,老和尚还拿出自己化缘来的糕点分给他们,嘱咐他们要待人友善。 反观现在,很多人遇到一点小事就睚眦必报,别人不小心碰一下就恶语相向,一点利益冲突就争得面红耳赤。 我们总说“格局要大”,可真正能做到“以德报怨”的又有几人?广钦老和尚的宽容,不是懦弱,更不是纵容,而是历经多年苦行修炼出的通透与慈悲。他明白,仇恨只会滋生更多仇恨,唯有善意才能化解矛盾,唯有宽容才能滋养人心。 有人问过广钦老和尚,修行最难的是什么?他回答:“最难的是放下嗔恨,守住本心。别人打你、骂你、误解你,都是对你的考验,你若能忍住不发火,不抱怨,本心就守住了,修行也就进了一步。” 他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哪怕晚年声名鹊起,被信众尊为“广钦禅师”,依旧保持着苦行僧的本色,赤脚行走,粗茶淡饭,待人接物始终温和谦卑。 老和尚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件件小事诠释了佛法的真谛,用一颗慈悲心温暖了无数人。 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别人,而是征服自己的内心;真正的修行不是远离红尘,而是在红尘中保持清醒与善良。换做是你,被人无故打骂、误解,能做到不恼不怒、以德报怨吗? 这份穿越百年的慈悲与宽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计较,多一份善意,少一份仇恨,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安宁顺遂。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