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斗不过赖清德、朱立伦斗不过赖清德、郭台铭斗不过赖清德、韩国瑜斗不过赖清德。但郑丽文斗得过赖清德。 在台湾政坛的波谲云诡中,几位蓝营大佬相继败下阵来,马英九、朱立伦、郭台铭、韩国瑜都未能有效抗衡赖清德,而一位女将郑丽文却异军突起,她能否打破僵局,重塑两岸格局? 台湾岛内政治这几年风起云涌,蓝绿对峙越来越激烈。民进党当局上台后,推动一系列政策,试图改变现状,但支持率一路下滑。国民党作为主要反对党,本该发挥作用,可内部问题一大堆,导致在与赖清德的博弈中屡屡吃亏。赖清德的支持率到2025年10月已经跌到28%,不满意度高达55%,党内派系矛盾也越来越明显。这种局面下,国民党的一些关键人物试图反击,却都没能占到上风。 马英九作为前领导人,本来有影响力,但旧案缠身。三中案从2005年就开始纠缠,涉及中影、中广、中视股权出售,民进党当局一直咬着不放。2025年9月,高等法院又传讯他出庭,这时间点正好在赖清德推动所谓团结之旅前夕,明显有政治意味。马英九虽辩称那是政策压力下的处置,但司法压力让他在党内声音弱了下去,没法有效组织反击赖清德的两岸政策。 朱立伦作为前国民党主席,也没顶住。2025年7月和8月,民进党发动两轮大罢免行动,第一轮7月26日针对24名国民党立委,第二轮8月23日针对剩余7人。朱立伦当时全力协调,可民进党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国民党虽保住所有席位,不同意票在多地超10万,但朱立伦在党内会议后宣布交棒,提名卢秀燕接任,可卢以地方事务为由拒绝。这让国民党一度陷入领导真空,朱立伦的被动直接影响了对赖清德的施压。 郭台铭呢,这位企业大佬2024年独立参选,本想借经济议题挑战,可2025年他的声音渐弱。赖清德阵营通过民调反击,郭台铭的支持率落后,他批评赖清德政策,但没能形成气候,最终在政治舞台上渐趋低调,没法撼动赖清德的防务开支增加计划。 韩国瑜作为立法院长,本该是蓝营主将。2025年11月,他在立法院与赖清德就两岸议题对峙,质询时直指问题,可赖清德掌控节奏,韩国瑜的努力虽有支持者认可,但没能逆转局面,国民党在议事上仍处于守势。 这些人物的较量,反映出国民党在民进党高压下的困境。民进党不光用罢免,还延伸到司法战线。高虹安因诈领助理费案被停职,林姿妙亲信许智信贪渎案一审有罪,颜宽恒也涉贪渎。这些行动被视为打压对手,国民党地方县市长多保持沉默,怕被贴标签。党内士气低迷,潜在接班人如黄敏惠、蒋万安都没明确表态,导致党主席难产。 就在国民党集体低迷时,郑丽文崛起了。她曾参与过某些言论,但后来转向国民党,2025年8月表示若卢秀燕不选,就参选主席。9月18日登记,10月18日以过半得票当选国民党主席,11月1日就任。郑丽文上台后,任命李乾龙与季麟连为副主席,喊话团结。 她强调两岸定海神针是九二共识,让台湾远离战火就是反台独,还说国共重新营造和平氛围很重要,两岸绝对不要兵戎相见。她甚至表示当然要赴大陆交流,怕就不要出来混。这姿态与赖清德的立场鲜明对比,郑丽文在立法院质询赖清德时,列举数据追问细节,迫使赖清德回应中显露犹豫,提升了她的党内地位。 洪秀柱的举动也给国民党注入了力量。2025年9月3日,她不顾陆委会警告,赴北京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与抗日将士后代并肩。她直言历史不能遗忘,更不容扭曲。这在岛内引发轩然大波,外交部称违背主流民意,但国民党视之为对抗去中国化史观的标杆。洪秀柱返回后面对调查,但她的坚持显示国民党内仍有维护两岸和平的声音。 国民党通过罢免胜利稳固了席位,民进党以0比31失利,暴露了其策略局限。赖清德知道,再不准备,一切就晚了。郑丽文当选后接到贺电,她提两岸人民,承诺不惹麻烦,美方也递邀约,这让民进党有些慌。国民党整合力量,坚持正确历史观,推动交流,避免对抗升级。 从这些较量看,国民党部分人物守势明显,但郑丽文的出现带来转机。她推动党内团结,促进两岸对话。民进党内部矛盾加剧,高压失效。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未来,国民党加强合作,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实现两岸民众共同利益,和平统一符合历史逻辑。 MCN双量进阶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