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进阶,内地聚焦。
近期,金融监管总局高层赴港参会并强调将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监管协作,以防范跨境风险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配合2025年取消港澳金融机构入股保险公司资产门槛的新规,这些政策动向为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通过香港平台布局保险市场打开了新的空间。
腾讯作为重要参与者,早在2021年便通过控股的赋诚再保险取得香港再保险牌照,并于今年3月成功升级为综合保险牌照。此次牌照升级不仅完善了腾讯在再保险领域的牌照资质,更使其能够逐步拓展至多元化产品线并开拓其他国际市场。
在内地市场,腾讯的保险战略经历了从分散试水到聚焦核心的演变。从早期投资众安在线、水滴公司,到后来重点布局微保平台、增资三星财险并获取重要话语权,腾讯已形成覆盖保险全产业链的投资版图,展现出更加清晰的战略思路。
随着腾讯在香港与内地保险市场的双重布局不断深入,加之近期另一互联网巨头——京东正式进军香港保险市场,腾讯将如何凭借其数字化能力与生态优势,进一步塑造其在保险市场的未来格局,值得持续关注。
注:近期小米入局的法巴天星获批,造车新势力保险棋局也进一步扩大。对此,观潮财经推出“巨头保险业布局”系列专题,深入剖析BATJ等互联网巨头及造车新势力的保险版图演进路径。各篇既可独立成章,又相互衔接,共同描绘出一幅科技重塑保险价值链的完整画卷,敬请期待!
01
政策利好,香港保险版图再进阶
科技巨头都不约而同的在香港金融、保险领域进阶版图,除了巨头保险局(1)详情请见所述,腾讯也在香港的保险领域开启了重要布局。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赴香港出席会议并发言,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内地与香港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和政策框架,防范跨境金融风险,促进两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金融监管总局便发布通知,自2025年3月1日起,香港、澳门金融机构入股保险公司,不再执行“最近一年末总资产不低于二十亿美元”的规定,大幅降低了港澳金融机构入股保险公司的门槛。同时,这一政策也为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通过香港平台布局保险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1年,腾讯控股的香港公司赋诚再保险(FuSureReinsurance)获得香港保监局颁发的“一般再保险业务牌照”。香港保监局资料显示,赋诚再保险获得的是受限制型的一般保险业务牌照,只能在香港从事再保险业务,不得从事直接保险业务。获得该牌照后,腾讯也达到了通过服务直保公司切入保险业务的目的。
公开资料显示,FuSure公司于2020年5月在香港注册,注册资本为10亿港元,任汇川为该公司的自然人董事,该公司致力于逐步发展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再保公司。腾讯为FuSure的绝对控股股东,持有85.01%的股权,另一股东GrandAzureLimited持有剩余14.99%的股权。
而今年3月,赋诚再保险宣布,公司历经四年稳健发展,目前已成功获得由香港保监局颁发的长期保险牌照(ClassA和ClassD),并正式将现有的一般保险业务纳入综合保险牌照管理体系。此次牌照升级不仅完善了腾讯在再保险领域的牌照资质,更使其能够逐步拓展至多元化产品线并开拓其他国际市场。
香港保监局对赋诚再保险的设立给予了高度评价:未来,FuSure将致力成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坚实桥梁,充分发挥综合保险牌照的优势,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提供更加全面、灵活且创新的保险产品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持续赋能客户及合作伙伴,共同推动香港乃至全球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持续创新。

腾讯在香港的保险布局并非始于赋诚再保险。早在2017年,腾讯宣布联手高瓴资本及英杰华人寿,共同发展原英杰华在香港的子公司——英杰华(香港)。2018年,由英杰华集团、高瓴资本及腾讯合资成立的香港首个网上人寿保险品牌Blue正式发布,这标志着腾讯在香港数字化保险领域的早期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香港保险业务的管理层配置也极具战略意义。赋诚再保险于2020年5月在香港注册,随后,业内知名高层加盟腾讯,此后腾讯的保险版图也迅速展现诸多实际动作。
在腾讯布局香港保险市场的战略驱动方面,主要是由于其市场潜力与生态协同。首先是看好市场巨大潜力,香港作为亚洲领先的保险市场,监管成熟、资本自由流动,且是内地客户进行跨境资产配置的重要门户,对腾讯具有战略吸引力。
数据来看,香港保险市场成熟度与吸引力位居全球前列。2024年保险渗透率(保费占GDP比重)达18.2%,稳居亚洲首位;保险密度(人均保费)则排名全球第二。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港长期业务(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新造保单保费高达1737亿港元,同比增长50%;保单数59.2万张,同比上升15%。
更深层次看,这是腾讯在积累了大量用户和数据后,向金融领域拓展的必然选择。保险业资金规模庞大,是理想的“现金牛”业务,能与腾讯旗下微信、QQ的庞大流量以及云计算、AI等技术能力形成强大的生态协同效应。
“现金牛”业务是波士顿矩阵(BCG矩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那些在成熟市场中已经取得可观市场份额、利润丰厚且稳定的公司或业务。
02
大陆十年布局:从分散试水到聚焦核心
相比在香港的保险版图,纵观腾讯在内地保险领域的投资轨迹,其战略思维则经历了从“分散试水”到“聚焦核心”的实质性演变。
在2013年至2017年间,腾讯主要以联合发起等财务投资方式参与众安在线、水滴公司等互联网保险项目,这一时期的投资更多是探索性与财务投资导向。
而2020年前后,随着腾讯提出“拥抱产业互联网”,其在保险领域的投资明显向战略控制型倾斜,突出表现为对三星财险的增资入股并获取重大话语权。与此同时,腾讯也通过减持部分投资组合(如和泰人寿、众安在线)来优化资源配置,体现出更加聚焦的战略思路。


目前,腾讯已通过直接投资、战略合作与业务协同等多种方式,在保险中介领域、传统保险公司及互联网保险平台均进行了深度布局,形成了覆盖保险全产业链的投资版图。
核心平台:中介双牌照布局
2017年10月,腾讯微保正式获批成立,腾讯借此获得一张宝贵的保险代理牌照。彼时腾讯微保的上线补齐了微信钱包九宫格中的最后一个空缺。数据显示,腾讯对微保的持股比例为57.8%,为后者的实控人。
作为腾讯官方保险代理平台,腾讯微保在腾讯保险生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帮助亿万中国家庭降低并对冲风险”为使命,服务用户超1亿,是腾讯保险布局中连接用户与保险产品的关键桥梁。
腾讯微保原执行董事长兼CEO刘家明曾表示,腾讯希望通过微保做好“连接器”;从用户体验出发,从产品设计、服务端输出科技;结合线上线下的资源,把保险服务闭环做得更好。
腾讯微保在保险科技领域持续创新,特别是在生成式大模型的落地应用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在2025年11月,腾讯微保展示了在生成式大模型落地应用、理赔服务和普惠金融新路径探索上的进展。
在理赔服务这一用户体验的核心环节,腾讯微保持续推动服务体验升级。自2022年推出“安心赔”在线理赔服务工具、2023年联合微信支付上线“微信快赔”实现主动理赔提醒后,2025年10月,腾讯微保又携手多方,率先接入深圳市首个“商保直付”快捷通道。
此外,腾讯微保还积极开展与中国太保、平安产险、国药控股等公司战略合作,拓展保险生态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后腾讯引进多名“平安系”优秀高级管理人才,进一步夯实其保险核心版图,专业化、效能化之路开启。
此外,2019年1月,成立于2013年的国银保险经纪更名为北京腾诺保险经纪,深圳市腾讯斐泰科技100%控股,天眼查信息显示,腾讯视频为深圳市腾讯斐泰科技的项目品牌。至此,腾讯旗下又增加了一块保险经纪牌照。
两种不同类型的保险中介牌照,服务于不同的客户群体和业务场景,共同构成了腾讯在保险中介领域的完整布局。
战略型投资:深度赋能与技术输出
在腾讯的保险版图中,对三星财险的投资堪称战略控制型的典范,体现了腾讯通过深度赋能实现业务协同的战略意图。

2022年8月,腾讯旗下深圳市腾讯网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出资约2.8亿元参与三星财险增资,获得32%股权,使这家老牌外资独资财险公司转变为中外合资企业。这一持股比例使腾讯成为三星财险第二大股东,但远超一般财务投资的股比,为腾讯提供了足够的董事会话语权和战略影响力。
腾讯系资本入股后,三星财险治理层面迅速联动。2022年8月,腾讯高级顾问任汇川担任三星财险临时负责人,2023年6月获任董事长,推动该公司战略向科技驱动倾斜。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腾讯系”标签的三星财险,董监高团队中多人具有“平安系”基因,这也是该公司新战略专业落地的关键一环。
在三星财险资源赋能集中方面,主要体现在技术输出、系统重构与业务整合三个维度,展现出腾讯全面的战略协同。
技术底座升级:在腾讯入股后,三星财险立即启动了全面技术革新。在腾讯云支持下,三星财险启动了核心系统上云计划。截至2025年,该公司已实现全核心系统迁移至云端,成为国内首家核心系统全量迁移上云的财险公司。
架构重构:三星财险淘汰了原有的韩英双语老系统,耗时两年完成了承保、理赔、财务等核心系统的重建。这一过程中,腾讯云提供的国产数据库TDSQL-PG替代了原有的Oracle数据库,实现了核心技术组件的国产化与自主可控。
业务协同:腾讯将三星财险的业务纳入其微信生态体系,双方合作推出了“微医保·少儿百万医疗险”等创新产品。与其同时,三星财险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2024年其保险业务收入达到21.32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93%。原先以企财险、车险为主的业务格局被打破,退货运费险以超4亿元保费跃居第一大险种,责任险同比增长超3倍,意健险贡献亦显著增量,显示出C端业务的爆发势能。
深度协同型投资:生态互补与资源支持
腾讯在对部分保险机构的投资中,虽未达到战略控制的水平,但仍保持了深度的业务协同与资源支持,这类投资介于战略控制与财务投资之间,体现了腾讯构建保险生态圈的战略思维。
和泰人寿是腾讯在人寿保险领域的重要布局,展现了腾讯在寿险领域的尝试与“企图”。

2017年,腾讯通过全资子公司北京英克必成科技参与发起设立和泰人寿,初始持股比例为15%。然而,2025年6月,腾讯将所持有的和泰人寿1500万股股份(约1%)转让给股东深圳市金世纪工程实业,持股比例降至14%。此次股权转让尚待监管批准后生效。
值得一提的是,和泰人寿的股权结构原本呈现“三足鼎立”格局,随着腾讯持股比例下降,这一平衡被打破,金世纪工程实业以21%持股成为单一第一大股东。而这一减持行为可能反映了腾讯对和泰人寿战略价值的重新评估,以及在其整体保险布局中的角色调整。
有着腾讯基因的和泰人寿,互联网是其重要底色。据该公司介绍,开业仅5天时间,互联网承保用户数突破60万人;2021年年度互联网渠道保费突破11亿元。
此外,腾讯的协同型投资还包括水滴公司。腾讯连续参与了水滴公司的多轮融资,包括2019年领投近5亿元的B轮融资,以及随后跟投的超10亿元C轮融资。
水滴公司的业务模式与腾讯的“社交+流量”优势高度契合。通过水滴筹、水滴公益的社会责任板块打造品牌知名度与用户场景教育,进而为水滴互助、水滴保险商城精准引流,形成了独特的“场景+流量”保险商业模式。
财务投资型布局:资本回报与有限参与
腾讯在保险领域的部分投资则明显以财务回报为主要目标,作为战略投资的补充,形成了点面结合的投资组合。

众安在线作为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由蚂蚁集团、中国平安和腾讯于2013年联合发起设立。然而,腾讯在该公司的角色已逐渐从创始股东转变为纯粹的财务投资者。截至目前,腾讯的持股比例已降至4.84%,不再具备重大影响力。
众安在线的实际控制人并非“三马”中的任何一位,而是首任董事长欧亚平及其家族。这种股权结构与治理安排进一步表明,腾讯在众安在线中更多是资本参与,而非战略整合。
截至2024年末,众安在线保险业务收入达317.44亿元,同比增长15.29%,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同时,众安在线还通过旗下的众安国际拓展香港市场,拥有香港ZABank牌照,并提出“BankingforWeb3”发展愿景。但这些业务发展与腾讯的战略关联度已相对有限。
总的来说,腾讯在内地保险市场的布局更侧重于通过科技赋能与生态协同来创造价值,而非单纯追求保险牌照控制权。这种相对开放的合作模式,既避免了与传统保险机构的直接竞争,又能够充分发挥腾讯的科技优势与流量优势,这与腾讯一贯的“连接器”定位和“科技向善”理念高度契合。
从香港牌照升级到内地深度赋能,腾讯的保险战略正展现出越来越清晰的轮廓。但面对香港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内地市场的转型升级,腾讯将如何平衡两地资源,进一步发挥其技术优势与生态协同效应?我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