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柯城传媒记者吴怡婧通讯员刘烨珏
近日,在柯城区石室乡新东村田间,近30名村民坐在大豆秆前,指尖翻飞间,饱满的豆荚落入桶内。“这边200多亩的大豆快收好了,华墅基地的2000亩晚稻也收割好了,大家在加班翻地,赶着种下一茬菜心。”柯城区闪耀家庭农场负责人张金耀说。
2022年,张金耀流转150亩土地探索稻菜轮作模式。2023年首批轮作菜心远销日本,让他信心倍增。随后,他将种植规模扩展至1000余亩,2024年又在华墅乡拓展2000余亩。
规模化种植的背后,是机械化与智慧化的强力支撑——机播、施肥、撒药全程机器代劳。“以后,70%以上农活将由机械操作。我还在研究机器人、机器狗的运用,让种地更‘聪明’。”张金耀的话道出了柯城农业的转型加速度。
“‘稻+’轮作能减少病虫害、提升土壤肥力,还能‘一地多收’。”张金耀介绍,他根据不同土地性质和环境,实施多种轮作模式,今年亩均利润超千元。明年,他计划再扩种2000亩。
从最初单一的水稻与花菜轮作,到如今“稻—豆—菜”“稻—菜—菇”“稻—鸭”“稻—渔”“稻—螺”“稻—药”等多业态融合,柯城区越来越多的种植主体加入其中,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不足250亩跃升至6000余亩。
“这模式让土地‘活’起来,效益‘涨’起来。”柯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何润云介绍,“稻+”高效轮作栽培模式既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助力整治抛荒地,还促进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与村民增收共富。
设施农业的崛起,也为柯城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走进位于万田乡的四省边际数字农业科创园一号馆,科技感扑面而来。技术员王慧星通过手机App一键开启补光灯,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pH值等数据。王慧星说:“数字化监管让管理更精细化,植物能在最佳环境中生长,提产提质。”
这种“用数据说话”的智慧模式,让设施农业成为柯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柯城已构建“1个平台+2个示范园+N个种植基地”的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寿光模式落地生根,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新技术、新品种在这里加速转化。
柯城智慧农业赋能特色产业,还延伸到了水里。在石室乡乌溪江畔,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鲟鱼养殖基地内,上百个圆形鱼池排列整齐,不同品种的鲟鱼在水中悠然游弋。基地的中控室内,智慧渔业智能驾驶舱实时更新着水温、溶解氧、pH值等参数,投喂、进水、换水、增氧等养殖环节全部实现自动化。公司研究院主任李裕强介绍,数字化使人员和设备管理更加精细,大大降低养殖成本。
从“稻+”轮作的田垄间机械轰鸣,到智能温室里绿意盎然,再到智慧鱼塘中活水涌动……“十四五”期间,柯城持续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聚焦鲟鱼、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绘就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