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针对英国、法国、德国与美国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上推动的伊朗核问题决议,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回应称,这些国家的举动无视伊朗的互动和善意,损害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信誉和独立性,并破坏了该机构与伊朗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进程。阿拉格齐称,三个欧洲国家通知联合国安理会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使得开罗协议不再是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保障监督领域合作的基础。20日当天,伊朗已正式致函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宣布开罗协议不再有效,并被伊朗视为终止。(据央视新闻) 这场外交风暴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上的投票结果就透着诡异——19票赞成、3票反对、12票弃权。微弱优势通过的决议,暴露了国际社会的深刻裂痕。俄罗斯、中国和尼日尔投下反对票,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家选择弃权,这哪里是西方宣称的“国际共识”? 伊朗人觉得被耍了,他们的愤怒有其缘由: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报告,截至2025年6月,伊朗的高浓缩铀库存已超过440公斤,丰度高达60%,整个浓缩铀总库存接近2015年核协议限制的50倍。这些数字触目惊心,但西方似乎忘了追问:是什么让伊朗走到了这一步? 六个月前的那场空袭改变了一切。2025年6月,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纳坦兹、福尔多等关键核设施发动精确打击,导致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完全撤离,监督工作陷入停滞。伊朗方面据此认为,既然最基本的安保环境已被破坏,继续履行协议义务就失去了意义。 欧洲三国的举动更是火上浇油。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意味着六项联合国对伊制裁决议自动恢复,这等于单方面撕毁了各方历经十余年艰苦谈判达成的框架。德黑兰街头弥漫着被背叛的情绪,一位不愿具名的伊朗核问题专家坦言:“我们曾尝试妥协,换来的却是更严厉的制裁。现在他们连游戏规则都改了。” 国际原子能机构陷入了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核查人员进入伊朗关键设施的次数从2023年的每月20次骤降至2025年初的不足5次,而对高浓铀库存的核查已连续5个月无法进行。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在私下场合曾感叹,他的团队正在变成“没有护照的外交官”,在政治夹缝中艰难求生。 中东的火药桶再次冒起浓烟。沙特和以色列高层在决议通过后立即进行了紧急通话,地区军备竞赛的阴影笼罩着波斯湾。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海湾国家的军购总额同比激增47%,其中导弹防御系统的采购量翻了三倍。这种以安全换安全的恶性循环,正在将整个地区推向不可预测的冲突边缘。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俄罗斯和中国联合伊朗等八国发布联合声明,强烈谴责该决议,直指西方国家的军事行动是当前困境的直接原因。这份声明的措辞之强硬,为冷战结束以来所罕见。国际核不扩散体系这块曾经坚固的基石,正在各方角力中逐渐松动。 德黑兰的决定绝非一时冲动。废除开罗协议意味着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回到了最初起点,所有基于该协议的特别监督措施都将终止。虽然伊朗方面强调仍将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保障监督协定规定的基本义务,但国际观察家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伊朗核问题进入了更危险的阶段。 西方似乎低估了伊朗的反应强度。一位参与闭门谈判的欧洲外交官透露:“我们预计他们会抗议,但没料到会直接废除整个协议。”这种误判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长达二十年的制裁与反制裁、威胁与反威胁,已经让各方失去了准确理解对方意图的能力。 这场危机没有赢家。伊朗在道义上获得部分同情的同时,将面临更严厉的经济封锁;西方大国虽然通过了决议,却暴露了国际社会的不团结;而国际原子能机构作为技术性组织的信誉,正在大国博弈中一点点被侵蚀。最令人担忧的是,外交解决的大门正缓缓关闭,军事选项的阴影越来越清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