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学术探讨|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转自:黑龙江日报

□种爱凤

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伦理规范中汲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理念、价值立场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目标、价值引领等具有一定的耦合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思政课实践教学始终,对构建融理论高度、文化深度、教育温度等于一体的新型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从内容筛选和资源建设着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紧扣课程目标、主体需要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一是按照不同实践教学主题进行内容挖掘。爱岗敬业、家国情怀、家风家教、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教育各有侧重,文史、风俗、艺术、礼仪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各有不同,以实践主题和文化模块为线索搜集整理相关文化资源,凝练总结与之契合的历史文化典故、榜样人物、名言名句、典型范例等,以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耦合。二是按照课程思政实践主题和专业实践主题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基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进行资源开发与挖掘,如“机械制造+思政”,侧重选取与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等元素相关的案例素材;“汉语言文学+思政”,从历史、人文、艺术等代表作品中汲取素材和养分,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素材支撑。三是用数字技术促进资源库信息化建设。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搜集挖掘的案例素材、内容元素等进行数字化整理和资源聚合,使之由静态、平面的符号化知识变成动态、立体化的文化知识,并建设支持智能检索、关联内容推送、分类导航的新型实践教学案例资源库,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学生在线学习提供帮助。

从课堂实践和校内实践着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和贯通衔接,要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运用于实践,既保证文化知识的可迁移、可使用,又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阔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开展议题式课堂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为议题,通过小组讨论、观点争辩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融通点,进而通过文化叙事打破古今界限,增强知识联结。开展沉浸式课堂实践,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智科技,打造立体化、沉浸式的历史文化场景,使文化、历史变得可感、可听、可触,让学生在与历史、文化的持续对话中接受文化洗礼,在虚实交融的文化体验中激活文化传承活力。开展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主题实践活动,在诵经典、读原著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坚定文化自信;在主题演讲中用优秀青年学子的文化传承实践、担当自觉激励更多青年学生加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在文化论坛和学术研讨中通过专家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内涵、价值、应用等的研究阐释和深度讲解,为青年学生的文化传承提供行动指南和实践指引。

从功能释放和空间延展着手。统筹校外思政育人资源,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文化场馆的联系,构建集现场教学、场馆参观、讲解服务、互动体验、志愿服务等于一体的实践研学育人体系,用珍贵的历史史实、文献资料激活尘封的记忆,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拓宽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开展文化调研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古巷等地进行“摸家底”调研,引导学生真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智慧。把握实践教育契机,依托传统节日、民俗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学生与当地村民一同习民俗技艺、唱民族歌曲、奏民族乐器、跳民族舞蹈、逛民俗庙会、赏民俗表演等,在躬身参与中全面提升文化涵养。根据学生实践偏好,打造具有时代化、吸引力的新实践育人模式,用新表达方式诠释中华文化。举办传统文化网络创意大赛,引导学生创作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动画动漫、微短剧、微短文等,营造网络空间正能量汇聚的浓厚氛围,实现从理论认识向实践自觉的高效转化。发挥校园空间、网络空间的思政育人功能,校内公共空间、网络平台、新媒体创作者等应自觉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在学生常驻融媒体平台上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构建全天候、多矩阵的传统文化宣传机制,为思政实践教学提供必要支撑。

(作者系武汉工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