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的支持率这几天提升到了69%,这刚好应验了沈逸教授的那句话:现在全体中国人必须要做一个抉择,是现在趁着日本军国主义还没有完全起来,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等到以后日本军国主义羽翼丰满之后,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解决。 以前日本人提起“扩军”“涉台”,那态度比老和尚撞钟还佛系,生怕沾上个“战争贩子”的名声,可现在倒好,喊着“要给自卫队装獠牙”的高市早苗,反倒成了不少人的“心头好”,这转变里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高市这69%的支持率,确实沾了“新首相效应”的光,日本政坛历来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套路,新首相刚上台,大家总会先给点面子。尤其是她还是日本头一位女首相,这新鲜感本身就圈了不少票。 还有就是,她摸准了当下日本人的命门——2024年那波高物价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工资没见涨,电费燃气费却跟坐火箭似的往上蹿。高市一上来就喊着“给中低收入群体发补贴”“用AI带动产业赚钱”,这套民生牌打出去,就像给渴极了的人递了瓶水,哪怕水还没到嘴边,先让人有了盼头。 但光靠画饼可撑不起这么高的支持率,真正让她站稳脚的,是把“民生焦虑”拐到了“安全焦虑”上。她特别会玩捆绑销售,把“涨工资”和“搞防卫”绑在一起说,意思很明白:要过好日子,就得先把“刀”磨快。 这套说辞在以前肯定会被骂,但现在不一样了,美国在旁边一个劲地给日本递眼色,搞印太战略缺不了日本这个“马前卒”,便默许甚至鼓励它扩军。 有了美国这棵大树,高市喊起“强化西南诸岛防卫”来腰杆都硬,而不少日本人被这种“有靠山”的错觉蒙了眼,觉得跟着美国、搞强军事就能有安全感。 再加上日本右翼这些年一直在悄悄给民众“洗脑”。2022年岸田政府修改安保文件时,还遮遮掩掩说“是为了应对周边威胁”,到了高市这儿,干脆把“中国”摆到台面上,一边说要“构建建设性关系”,一边又在安全领域大做文章。 日本媒体也跟着起哄,天天渲染“西南诸岛有事”,把正常的国防建设歪曲成“被威胁”,时间长了,不少人真就觉得“不扩军不行了”。这种情绪被高市精准捕捉,她甚至把二战时的“牺牲精神”拿出来说事儿,暗戳戳地给军国主义招魂,偏偏还有人吃这一套。 但其实,这支持率里藏着不少矛盾。高市刚上台就任命了一堆有“黑金”丑闻的人,其中不少是原“安倍派”的骨干,共同社民调显示70.2%的人都觉得这事儿不合适,可转头就给了她69%的支持率。 这逻辑看着拧巴,其实全是情绪在撑腰。大家对前几年政坛的停滞早就烦透了,高市这种“敢说敢干”的强硬姿态,哪怕干的是危险的事,也被当成了“改变的希望”。可没人细想,她那些政策全是空中楼阁,钱从哪儿来她压根没说清楚,一边喊着要给老百姓减税,一边又要砸大钱买武器,这账算得比糊涂账还乱。 这可不是简单的政坛更迭,而是日本社会的危险转向。以前民众的谨慎,是战后和平宪法刻在骨子里的警惕,可现在这份警惕正在被焦虑和投机心态磨掉。高市早苗很清楚,只要把“民生”和“强军”绑得够紧,就能牵着民众的鼻子走,而美国的纵容、右翼的煽风点火,更是给这种转向添了柴。 现在不是看笑话的时候,69%的支持率就是个明确的信号:军国主义这棵毒草,已经借着“民生焦虑”和“外部纵容”的土壤冒芽了。 沈逸教授的话之所以戳人,就是因为他点破了关键——现在这棵草刚出土,一锄头下去就能除根,要是等它长成参天大树,再想拔就得付出成倍的代价。 日本民众现在被短期利益和情绪牵着走,可历史早就证明,军国主义从来不是安全的保护伞,而是毁灭的导火索。高市早苗的高支持率,与其说是对她的认可,不如说是日本社会的一次“集体迷失”,而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因为这把火,迟早会烧到家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