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日企撤离、日侨大减,中日合作凉了?”日本外务省最新数据一曝光,就引发全网热议—

“日企撤离、日侨大减,中日合作凉了?”日本外务省最新数据一曝光,就引发全网热议——2024年在华日侨登记人数仅9.75万,较2012年15.03万的峰值暴跌35%;日资企业也从2019年的33341家缩水至2022年的31060家,三年减少2281家。但有意思的是,2024年中日货物贸易总额却稳稳突破3083亿美元,民间交流热度不减,这场“一减一增”的反差背后,藏着全球化变局下的真实逻辑。 日企日侨缩减,两大现实原因很直白 日本《产经新闻》一语道破关键:中国人力成本的持续上涨,早已超出日企预期,41.2%的日企将其列为对华投资的首要顾虑 。更重要的是,中国产业升级让本土企业竞争力飙升,曾经依赖“低成本+技术优势”的日企,在不少领域逐渐失去竞争力。 从投资趋势看,日本政策性银行JBIC的调查显示,中国已从日企海外投资首选国跌至第四位,部分劳动密集型日企(如服装行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真正完全撤资的日企不足1%,多数是整合分散工厂、优化布局,而非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毕竟中国14亿人的超大规模市场,仍是全球不可替代的核心阵地。 17起窃密案敲响警钟,合作不能无底线 缩减背后,还有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自2015年以来,涉及日本的窃密案件已至少发生17起,涉案人员涵盖企业高管、交流人士等,仅2025年就有上海、湖南两起日本间谍案宣判,分别获刑12年和3年6个月 。国家安全部近期也通报,已成功破获一批日本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窃密案件,有力捍卫了国家核心利益。 这警示我们: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坚守底线的基础上。个别势力的窃密行为,既违背国际规则,也伤害双边互信,但我们不能将个别事件放大为群体敌意,更不该因少数案例否定整体交流价值。 贸易破3000亿+汉语热潮,合作从未断档 日企日侨数量调整,并未撼动中日产业链深度绑定的格局。作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国对日进口额达1562.5亿美元,日本对华出口额同比增长6.2%,占其总出口额的17%。青岛自贸片区的“中日双仓联动”项目更是跑出加速度,将跨境物流周期从2-3周缩短至5-7天,让中小企业合作效率翻倍 。 民间交流同样热度不减:每年在日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日本人就有3.5万,全球累计超6000万人次参与中文考试,汉语已成为日本人来华工作、留学的“必备技能”。在华日企中,52.7%选择维持经营,43.6%计划强化或扩大业务,松下、丰田等企业仍在加码对华投资,在新能源汽车、健康环保等领域深耕布局 。 理性看待变局:竞争是常态,合作是正道 回顾2014年中日达成的四点原则共识,“管控分歧、保持沟通”仍是双边关系的核心基调。其实,日企日侨数量的调整,本质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中国不再是“低成本洼地”,而是转向“高质量市场”;日企的布局优化,也是适应全球竞争的理性选择。 如今,日企在华收益率高达18.4%,远高于美国的8.8%,萨莉亚、吉野家等服务业日企更是在中国市场实现业绩爆发式增长 ;而中国也需要借助日本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产业升级。全球化时代,没有绝对的“赢家通吃”,只有互利共赢才能走得长远。 这场“变局”告诉我们:既要正视合作中的风险与竞争,筑牢安全防线;也要摒弃对立思维,珍惜双边贸易超3000亿、民间交流热络的良好基础。你如何看待中日合作的“一减一增”?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日本对华贸易 日本出口下降 日本华人 日本在中国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