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名嘴郭正亮说:为什么日本敢惹中国大陆,却不敢惹朝鲜,因为他们知道朝鲜是真会打。 日本对朝鲜的忌惮,源于百年殖民史留下的深刻创伤,1910年强吞朝鲜半岛的侵略者,在1945年战败时首次尝到被反噬的滋味。 这种历史记忆在当代演变为"朝鲜会动真格"的集体认知,2010年延坪岛炮击事件中,朝鲜在未发预警的情况下直接开火,这种"说打就打"的作派与日本惯常的"外交试探-经济施压"渐进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正如东京大学教授小林弘明所言:"日本赌中国不会轻易动武,但绝对不敢赌朝鲜会不会突然开火," 中日实力对比的戏剧性反转,让日本陷入认知困境,中国2025年海军战力实现质的飞跃:福建舰完成三机弹射起降,055大驱形成战备巡航常态,这些硬实力展示构筑起"不打"的战略底气。 反观朝鲜,尽管经济总量不及日本九州一个县,却凭借核武与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形成不对称威慑。2025年11月试射的新型导弹可12分钟覆盖东京,这种"以小博大"的生存智慧,恰恰击中日本"怕死"的战略软肋。 日本对朝采取"围堵+施压"策略,联合美韩进行三边军演的同时,又通过开城工业园区维持经济联系,试图在遏制与接触间寻找平衡。 而面对中国,日本则玩起"切香肠"战术:从钓鱼岛国有化闹剧到核污水排海,不断试探底线却遭遇强力反制,中国暂停中日环保合作、限制水产品进口,直接经济损失超800亿日元。 这种"碰瓷"与"碰壁"的循环,暴露出日本在两国间实施双重标准的战略困境。 日本对朝中态度的本质差异,折射出殖民思维与文明型国家的根本分野,朝鲜的"会打"源于生存危机下的破釜沉舟,中国的"不打"则源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战略克制。 但这种克制绝非软弱,从东风-41洲际导弹到量子通信卫星,中国军力早已具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能力。 日本若继续沉迷"以小博大"的旧梦,最终只会重蹈"玩火者自焚"的历史覆辙,真正的东亚和平,需要摒弃零和思维,通过"六方会谈"机制升级、中日韩自贸区深化等路径,构建命运共同体,让历史和解的春风吹散战争阴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