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国际威望非常高,但是你会发现,各国领袖去美国,是想得到尊重,到中国,却是想拿钱,他们内心里对美国是怕,对中国是贪,可就是不怕中国,你们不奇怪吗? 不论大国小国,几乎都这样。 世界各国对美国的"畏惧",源于该国在过去七十多年间构建并主导的全球体系,这个庞大体系以军事同盟网络、美元金融霸权、国际组织机构和核心技术标准为四大支柱。 当一位外国元首面对美国时,他实际上面对的是这个无所不包的全球体系。 这种威慑力具有结构性特征,美国能够通过金融制裁使一个国家经济瘫痪,借助军事部署改变地区安全格局,利用技术封锁遏制某个产业的发展。 这种权力具有强制性、即时性的特点,往往与政权更迭等明确的政治目标直接挂钩。 因此,前往美国"寻求尊重",本质上是在这个既定体系内争取生存空间、安全保障或合法性认可。相比之下,中国的崛起走的是一条"体系内发展"的路径,在过去数十年间,中国更多是作为全球体系的"参与者"而非"规则制定者"逐步成长。 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并非航空母舰,而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体系、雄厚的外汇储备和卓越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中国的国际权力因此呈现出鲜明的"连接性"特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和各类双边合作机制,中国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绕过传统西方发展模式的替代路径。 中国带来的不是安全保护承诺,而是港口、铁路和发电站,不是政治制度改造,而是实实在在的贸易合同和发展机遇。 这种合作模式自然催生了国际社会的"索取"心态,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是解决其国内发展瓶颈、创造就业、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 他们"无所畏惧",是因为在当前阶段,中国的合作方案中很少包含强制性政治改革条款,中国奉行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客观上降低了合作的政治门槛,使得这种"索取"显得理所当然。 然而,这两种影响力模式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 美国的"威慑模式"正遭遇强烈反弹,过度依赖强制性权力,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反美情绪和战略自主浪潮。 从伊拉克战争到全球金融危机,再到"美国优先"政策的推行,美国的道德权威和国际信誉持续受损,"畏惧"之中逐渐掺杂了越来越多的"反感和不信任"。 中国的"利益模式"则面临"富而不强"的窘境,当国际合作仅停留在交易层面,难以转化为深厚的政治互信和文化认同时,这种关系显得格外脆弱,一旦出现更具吸引力的合作方案,伙伴国可能毫不犹豫地转变立场。 此外,随着中国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如何有效保护这些利益、承担相应的国际安全责任,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不干涉内政"原则与"建设性介入"之间的平衡,将持续考验中国的外交智慧。 国际政治的实践中,纯粹的"威慑"难以持久,单纯的"利益交换"不够稳固,真正的国际威望,源自敬畏、信任与认同的复杂融合。 敬畏来自于不可侵犯的实力底线,信任来自于始终如一的可靠品格,而认同则来自于能够引发共鸣的价值理念和未来愿景。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成功地将自己塑造为全球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投资者",这本身就是非凡的成就。 下一步,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是,如何超越"出资方"与"建设者"的角色定位,成长为能够提供优质全球公共产品、塑造共同价值理念、并能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解决全球危机的"引领者"。 当各国领导人来到北京,不仅带着项目清单,更带着对中国提出的世界未来构想的真诚兴趣,并愿意主动为之贡献力量时,那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与"畏惧"截然不同的"敬重"才会真正出现。 这条从"交易"到"认同"的转型之路,远比建造万里铁路更加漫长,也更具决定性意义。 在分析"畏惧"与"索取"现象的基础上,我认为国际威望的最高境界,或许不是引发对方的"畏惧"或"索取",而是建立一种"共振"式的影响力。 "畏惧"是单向的压制,如同巨石临顶,虽令人俯首却暗藏颠覆的危机,"索取"是双向的交易,如同市场买卖,虽互利共赢却缺乏情感纽带,而"共振"则是相同频率的音叉,一个振动,另一个自然应和,形成基于内在共鸣的和谐互动。 中国目前强大的"连接性权力",通过基础设施和贸易联系世界,创造了广泛的物理"接触面",但这主要还是"硬件"的连接,要实现真正的"共振",需要在"软件"层面实现同步:价值观、文化理念和全球叙事的深度契合。 在价值观层面,需要将中国最擅长的"发展"叙事,与全球关切的共同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治理等,进行深度融合。 不仅要帮助他国建设道路,更要清晰描绘这条共同建设的道路将通向怎样的未来,这个未来图景必须是包容的、公正的,并能回应人类共同的情感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