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美国驻日本大使乔治·格拉斯与日本外相茂木敏充举行了会见,随后对记者发表了一番讲话,可以说是在本轮中日矛盾之后,美方最为清晰的一次表态,表达了对于日本的坚定支持,那么如何看待美方的这个态度呢? 从历史维度看,美国对日本的“安全托底”实为精心设计的战略棋局,自二战战败后,美国通过《美日安保条约》将日本纳入其亚太防御体系,但始终保持对日军事控制的“半主权”状态。 此次格拉斯的表态首次将钓鱼岛明确纳入美日防卫范围,标志着美国在东海争端中从“模糊战略”转向“明确站队”。 这种转变背后,是2025年日本防卫预算已突破GDP的5%的现实,美国趁机推动日本军事松绑,既可减轻自身亚太防务负担,又能通过军售和联合军演获取经济利益,形成“以日制华”的代理人战争格局。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激进外交策略与美国战略需求形成共振,近年来,日本加速修改“无核三原则”,推进“统合作战司令部”建设,甚至与美开展核武器使用场景推演,其军事扩张野心已突破“和平宪法”约束。 而美国则通过“堤丰”中导系统部署与撤离的戏剧化操作,既测试了地区国家反应,又强化了日本对美安全依赖,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使日本在台海、南海问题上成为美国遏华的前沿炮台。 然而,这种同盟关系本质是利益捆绑的脆弱联盟,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考德尔访日时要求日本将防卫费提升至GDP的5%,暴露出“保护费”交易的实质。 日本右翼势力幻想通过依附美国实现“军事正常化”,却忽视自身已成为美国地缘博弈的棋子,中方在钓鱼岛常态化巡航、黄海实弹演习的回应,以及中俄战略协作的深化,正在打破美国“以日制华”的战略构想。 从区域安全格局看,美国挑动中日矛盾实为“分而治之”的霸权逻辑,通过制造领土争端、煽动民族主义,美国试图复制俄乌冲突模式,将中日拖入持久消耗战。 但亚太国家已看清这种“新冷战”陷阱,RCEP生效、东盟中心地位强化、中俄联合军演常态化,正形成多边合作的安全网络。 日本若执意充当美国“马前卒”,不仅将面临经济反制与军事对峙的双重压力,更可能重蹈历史覆辙,沦为地区稳定破坏者。 美日此次战略表态,看似是对日本的“坚定支持”,实则是美国霸权衰落下的战略焦虑。 在亚太经济一体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下,任何试图通过军事同盟割裂区域合作的企图都将失败,中国应继续深化与东盟、俄罗斯的战略协作,通过经济纽带与安全对话构建命运共同体。 日本需认清:真正的安全不在于军事扩张,而在于融入区域合作大势,唯有摒弃冷战思维,回归和平发展轨道,才能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亚太的未来,不应由霸权主义书写,而应由共同发展的智慧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