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不仅治病还能防病!世界针灸周,浙江四位针灸大咖带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捻转、提插、循法、刮法、弹法……随着针灸医师不断变化手法,银针“跳跃”,一个个患者重拾健康,一户户家庭迎来希望。

针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体系,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随着中医药传统文化在国际扬名,针灸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年的11月16日—22日是第十二个“世界针灸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针灸作为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排头兵,已在196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针灸在很多国家已纳入医保体系。”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院院长、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学科带头人方剑乔教授介绍。

“针灸有其广谱性、多靶点性的特点,具有镇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这三大主要作用。”方剑乔教授表示,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基础研究不断探究针灸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施针救人提供了底气。临床医生则在不断的探索中拓展针灸诊疗边界,从最早治疗40多种疾病到如今覆盖500多种疾病,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到满足减肥、美容等生活化需求,针灸在治病保健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优势。

绿色疗法,易长期坚持

针灸在镇痛方面优势独到

“针灸治疗在镇痛方面优势特别明显。”方剑乔教授介绍。

在我国,有不少患者被形形色色的慢性疼痛困扰和折磨,需要长期服用止痛药来止痛。但受制于药物副作用,很多人无法长期服用,而针灸具有绿色无创等特点,更易于患者坚持。

“按病理分,疼痛分为炎性痛和神经痛,但现在临床上很多疼痛不属于这两类范畴,比如缺血性疼痛和痉挛性疼痛,常规止痛药无法针对性止痛,针灸的优势就显现出来,我们团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在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顽固性神经痛治疗方面,针灸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调控神经递质缓解痛觉过敏。

以三叉神经痛为例,它是慢性疼痛中神经痛的典型代表,是针灸治疗非常有优势的病种,方教授团队多年临床科研总结形成“浅刺丛针法+电针”特色疗法,专门针对三叉神经痛,已纳入全国中医药诊治该病的指南。

宁波象山的徐阿姨被三叉神经痛折磨十余年,左侧下颌舌根常有刀割电击般的剧痛,服用止痛药,病情一直反复。吃止痛药久了,出现了一些副反应,让她十分苦恼,找到方剑乔教授团队。经过辨证,徐阿姨为“瘀血阻络”,团队针对核心穴位行电针、艾灸、红外线照射等手段治疗,配合行气活血中药,疼痛很快有了改善。

方剑乔教授表示,除了上述两类疼痛,他和团队还聚焦慢性疼痛伴发的如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问题开展临床诊疗与研究。“很多患者痛久了,会因痛而郁,因郁而痛。针灸在镇痛解郁方面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突破“血脑屏障”

开辟脑病针灸治疗新路径

“针灸调节或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精神、心理及睡眠障碍等,范围很广。”浙江省中山医院院长林咸明教授介绍,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脱髓鞘病变及睡眠障碍等疾病,都是针灸可以调节或治疗的范畴。

林咸明教授坦言,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现有的康复治疗手段都是通过外周刺激来干预,重塑受损的神经细胞,如果能让大脑直接用上促使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神经生长因子(NGF)等,理论上康复效果会有明显提升。

神经生长因子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但临床上一直没能将它很好地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原因是大脑有一种特殊生理结构——血脑屏障,它是介于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对物质通过有选择性阻碍作用的动态界面。

研究发现,分子量大于400Da(Da:道尔顿)的物质就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分子量是26500Da,根本无法进入大脑,所以之前一直无法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基于此难题,林咸明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科学研究,首创“特定模式电针刺激促大分子药物跨血脑屏障递送技术”,为中枢神经系统很多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的曙光。

最近,林咸明教授带领团队将目光聚焦多发性腔梗带来的脑血管、神经系统等损害及其后遗症的诊治,提出大脑“微修复”理念,找回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受损的学习、记忆能力等,让大脑重新焕发活力。

实现疗效的可复制

惠及更多耳鸣耳聋患者

耳鸣耳聋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但总体疗效不佳。中医对于耳鸣耳聋早有认识,却一直没有一套对全人群普遍适用的方法。基于这种情况,2014年,浙江省中山医院副院长、省级名中医高宏教授带领团队主攻耳鸣耳聋,经长期临床实践,逐渐整理出一套“导气通络”针法。

“导气通络针法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整阴阳,调节脏腑功能,疏通全身气机,引气上行;取耳周的听宫、听会穴及我个人的经验穴‘聪耳穴’,采用‘导气手法’,使得气感循经传导到耳内,引气入耳,实现‘气至病所’。同时配合温针灸、局部闪罐,几种方法共用,起到疏通经络、导气入耳、改善耳部气血供养的作用。”高宏教授介绍,根据临床统计,目前,导气通络法能帮助超过七成的耳鸣患者、半数以上听力损伤患者改善症状,诊疗范围几乎覆盖全年龄段。其中,许多患者是在耳鼻喉科就诊后效果不佳,才转而向中医寻求帮助的。

针灸治疗是公认的“绿色”疗法。高宏教授接诊过许多孕期突发耳聋的患者,考虑到胎儿的安全,针灸对于孕妇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高宏教授认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必须实现疗效的可复制性。“临床中,导气通络针法实现了诊疗方案、技术操作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了疗效的可复制,不仅仅是我,团队中的每一位医生都可以为患者带来较好的疗效。”

同时,高宏教授强调,针灸并不是万能的。“治疗前,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听力检测与评估,尽可能找到病因,如果是器质性病变,很多时候需要手术治疗,如果是功能性问题,我们一定尽力而为。”

综合调理辨证取穴

中医美容是由内而外的过程

浙江省中山医院副院长马睿杰教授提到,针灸美容抗衰虽然是近些年才兴起,但其在古籍中的记载可追溯至唐代,对皱纹、色斑、痤疮等常见皮肤问题的治疗,独具特色。现代针灸美容是以经络理论为核心,既兼顾面部解剖结构的科学性,又通过全身辨证取穴、综合调理,从而使患者的面部皮肤问题得到改善。

“皮肤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比如更年期女性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规律,面部出现色素沉着,想要让脸色变得好看起来,要先找准主要问题;又比如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吃喝不节制易长痘,即使痘痘暂时消退,生活习惯不改变,也是治标不治本。”

42岁的李女士被睡眠问题困扰多时,眼袋黑斑明显,看过几次医生但效果不佳。前段时间,她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马睿杰教授。“根据她的舌脉辨证属于心火扰神的病症,我选取了头部的百会、四神聪和肢体上的内关、照海等穴位进行针刺,同时还配合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一个月后,患者反映睡眠状况有所改善,心情也好了很多。”

第一次见到李女士,马睿杰教授就发现她的黑眼圈比较严重,眼袋下还有黑斑。治疗睡眠问题的同时,马睿杰教授顺便通过针灸改善了她的黑眼圈。“从机理上来说,针灸淡化黑眼圈及色斑等问题是通过对局部围刺和面部腧穴的“刺激”,来调节经络气血,改善面部微循环,促进代谢,同时抑制黑色素细胞的产生。”一段时间后,李女士的黑眼圈也明显变淡。

马睿杰教授说,针灸美容讲究个性化,针对患者不同类型的皮肤特点,临床中有各式各样的疗法。不仅仅是针刺,还有艾灸、火龙罐等。“另外,我们还有专门用于面部美容的针具,比较细,因为面部皮肤较敏感,较细的针具可以减轻不适程度,增加患者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