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以前打仗讲究“发现即摧毁”,现在中国空军直接升级成“锁定即绝杀” 想象一下,空战规则突然被彻底改写,以前大家还在几十公里内你来我往,现在一方能在几百公里外就把对手的高价值目标直接端掉,这意味着什么?美国人坐不住了,因为中国空军手里那玩意儿,让他们的预警机和加油机随时可能变成活靶子。 过去十几年,中国空空导弹从落后到追平再到局部领跑,这事儿说起来挺接地气的。五十年代起步的时候,国内条件有限,技术员们靠拆解几枚外来导弹样品,一点点测绘图纸,记录数据,积累经验。那时候实验室简陋,工具也基本,很多人戴着老式眼镜围在工作台前反复比对部件。六十到八十年代,主攻近距导弹,射程就那么几十公里,主力产品技术上落后一代。九十年代引进点外国东西后,洛阳和上海的研究所开始搞主动雷达导引头,团队在干净室里组装电子件,小心避开静电。 PL-12出来后,射程终于破百公里,能挂歼-10和歼-11。进入新世纪,多个单位一起攻双脉冲发动机和有源相控阵,PL-15射程拉到两百公里左右,歼-20弹舱里能塞好几枚。2016年,PL-17第一次在歼-16上露面,六米长弹体,重量不轻但结构优化好,挂机翼下不影响太多机动。这一路走来,没啥个人英雄,就是无数工程师在风洞里吹风、在靶场试射,一点点解决高空高速下的难题。材料、电子、推进剂配比,全是团队反复验证出来的结果。 PL-17这东西一出,空战直接从“发现即摧毁”变成“锁定即绝杀”,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以前雷达一亮,导弹几十公里内飞过去,飞行员还能拉杆规避。现在射程四百公里开外,从上海到南京的距离,导弹都能打过去。歼-16巡航时雷达抓到远方信号,数据链一传,导弹离架,双脉冲发动机第一级烧完就爬高滑翔,省着点飞,几分钟后再点第二级,速度直冲四马赫以上。末端主动雷达开机,结合惯导和卫星修正,目标想跑都难。 高价值飞机最倒霉,以前预警机加油机躲两百公里外指挥,现在得再往后退,巡逻时间短了,加油窗口小了,整个机群作战半径直接缩水。歼-16还能混挂PL-15和PL-10,全距离覆盖,先远后近随便打。体系打法成熟了,卫星给初始坐标,预警机中继更新,导弹中途好几次调整航向,对方警报响的时候已经晚了。 美国评估报告直说,现役AIM-120系列完全不在一个量级,预警机群一暴露就可能先被干掉。先锁定的一方根本不用进对方射程,战斗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就结束了。这不对称太狠,以前比飞机灵活、比导弹近距凶,现在全看谁先发现谁、谁射得更远。 美国一看这架势,赶紧两条腿走路追赶。一边加速AIM-260,洛马负责,新发动机新导引头,射程目标两百多公里,2024年开始小批量生产,2025年F-22和超级大黄蜂开始测分离试验,2026财年预算直接批了好几亿采购和研发。 另一边海军更直接,把SM-6改成空射版AIM-174B,去掉助推器,射程接近四百公里,2024年RIMPAC演习就挂超级大黄蜂上了,2025年已经在三艘航母上部署,包括卡尔·文森号、乔治·华盛顿号和林肯号。体积是大,但外挂能用,先顶着。 PL-17这边继续优化,歼-16部队实装,2025年传出J-35内部弹舱也能塞折叠版,配合歼-20高低搭配,空军体系对抗能力又上台阶。各国都得调整,支援飞机飞得更远,电子战强度加大,空战越来越靠信息网和先手打击。PL-17列装后,中国空军保卫领空的本事实打实强了不少,维护安全的底气更足。 这事儿放到大环境看,其实挺有意思的。空战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一枚导弹再牛也得靠整个体系撑着。PL-17的出现,逼着所有人重新算账,美国人急了,花大钱追,说明差距真摆那儿了。咱们呢,踏踏实实追了二十多年,从测绘起步到自己搞双脉冲、数据链、主动雷达,一步没落下。 现在不光补齐了,还在超远程这块占了先机。以后空战可能越来越远、越来越快,飞行员还没看见对方,胜负就定了。高价值目标得躲得更远,防御手段得更狠,体系对抗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