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面对上甘岭尸横遍野,为活命8连4班提出大胆想法,最终全员生还 “1952年11月

面对上甘岭尸横遍野,为活命8连4班提出大胆想法,最终全员生还 “1952年11月24日夜——老蔡,再不想办法咱们就得被埋在这儿!”黑暗中,新兵张二旺压低嗓子。余音刚落,又一轮炮火在597.9高地顶端炸开,火光把四周枯树照成鬼影。那一刻,91团8连4班只有一个念头:活下来,守住阵地。 上甘岭战役已持续四十余天。稳固谈判筹码,美军把义务兵、空军、炮兵都攒到这一块弹丸之地,日均炮弹三万发。15军顶了三周,体力见底,11月24日下午转入二线,8连4班临危受命接手9号阵地。接防名单念完,没人犹豫,因为离身后祖国不过一江之隔。 但眼前景象让所有人倒吸冷气——阵地表层覆着厚厚一层尸体,铁锹落下,再抬不起;草包、炸药筒、木桩统统被炸没,掩体根本无从谈起。敌人火力网一收紧,这里就是活靶场。蔡兴海蹲在碎石后,拽过一把泥沙,眼里闪过难以察觉的犹豫。 气氛正沉闷,通讯员韩道存忽然冒出一句:“草船能借箭,咱能不能借……借这些?”他没把“尸体”两字说全,但所有人秒懂。那是敌军的遗体,身材高,制服厚,正好挡子弹。话音落地,沉默被打破,老兵金明山干脆抡起工兵铲开始分拣,美式大衣顷刻被撕成条状当捆绑带。 时间紧、工具少,每一步都要算秒。哨兵两人轮换,其余人分三组:搬运、堆砌、掩护。夜风刺骨,血腥味更浓;手脚麻木时只能用牙齿咬开冻结的衣扣。四小时后,一道长约六十米、高一米二、厚两层的“肉墙”生成,后面再加破木箱与砂袋填缝,勉强能挡重机枪。 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准备挖单兵掩体时,锹尖触到空洞。原来是先前炮弹抠出的旧坑道,直通二十米外的斜坡。省工省时,又多了退路。蔡兴海叫停继续深挖,命人用枯枝混泥遮口,只留乒乓球大小的射击孔,专供两挺轻机枪“呼吸”。 拂晓零点三十分,敌机红弹拖尾扫过山顶,随后山脚炮群开火。防御墙前尘土飞扬,墙后却安静得能听见彼此呼吸。韩道存贴着射击孔观察,片刻后肚腹中弹,鲜血顺着腰带往下流。蔡兴海没让人替班,他判断炮击不会停,侦察只是送命。随后的一个小时里,敌人连轰九波,8连4班却无一额外伤员。 上午九点,敌步兵小分队向阵地摸近。透过间隙,只见六名美军成品字散开,推进到两百米处突然卧倒。动作干净得像操典演示。蔡兴海眼皮一跳,这像极了假延伸战术的前奏。他想起不久前三号阵地采用同法骗过敌军,如今角色互换。正犹豫间,一截尚有体温的断臂“啪”地落在脚边,血珠还在跳。那是自家兄弟的提醒。 “退坑道!”他几乎是吼出的。话刚落,最后一名战士钻入洞口,密集炮弹便把整段肉墙削去半尺厚。震荡过去,洞里静得可怕,众人胸口起伏却没一声叫喊。十分钟后,外面脚步声、口令声混杂,显然敌人以为阵地清空,开始接近残垣。 二十米,十五米,十米——蔡兴海抬手,比了个“炸”字。四支爆破筒飞出射击孔,硬生生在敌群中央开了花。冲锋号声未落,美军领头兵已被抛至空中,残臂与钢盔齐飞。趁硝烟遮蔽,机枪手曹国宝开火,子弹泼向坡脚。敌军措手不及,拉来援兵又被山顶同伴阻挡视线。坡道成了死胡同。 这场拉锯延续至黄昏。弹药告急时,大家拆下敌人尸体上的M1步枪,连带子弹一起转为己用;短暂补充后又顶到墙前。美军两度尝试包抄,都被坑道内机枪压制。熬到夜幕彻底落下,对方再无组织性攻势,只剩零星狙击火力。 统计时,全班十一人,重伤两名,轻伤四名,无一阵亡。敌军遗体又在墙外叠高半米,活像给8连4班新修了一道壕沟。这一夜,97发炸药筒、六百余发轻机枪弹、十余支缴获步枪共同“筑”起生存线。 第二天交班,15军指挥员看见阵地景象,久久无语。简单检视后,只说了一句:“把经验写下来。”很快,《利用敌尸构筑战地防护的实例报告》在师以上范围传阅,此法被列入坑道防御教案。 不得不说,8连4班的幸运里掺杂着冷静、果敢和一点点残酷的 ingenuity。战争就是这样,想多活一秒就得比对手更冷血、更灵活。 蔡兴海事后淡淡回答战友祝贺:“就是把账算明白了,子弹、省一发是一发,人省一个是一条命。”再没人追问。战斗结束第三天,班里补入六名新兵,老蔡却主动申请去前沿侦察。 1953年停战,蔡兴海带着腹部那枚没取出的弹片回国,复员时默默写下“普通一兵”四字。多年后资料公开,8连4班集体一等功,他特等功。文件发到西藏边防小站,他已满头白发,只笑着给自己倒了一杯青稞酒。 上甘岭的焦土早被青松覆盖,但战地土壤里仍混着钢片和骨灰。597.9高地没有壮阔雕塑,只有一块写着“阵地”二字的石碑。偶尔有老人路过,会抬头看一眼,然后加快脚步,像是怕记忆追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