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琉球想自立门户,最大的障碍既不是日本,也不是美国,更不是中国。而琉球的原住民居然占总人口的10%都不到,如今人口120万,原住民10万都不到。原住民人口太少,这是琉球无法自立的最大关键所在,所以人口真的太重要了。 2024年9月,中国一所大学挂牌了“琉球研究中心”。日本舆论炸了锅,认为这是极其危险的一步。这场风波的根源,远不止主权争议这么简单。 它触及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一个民族的自决权,在人口被彻底改变后,还有没有可能实现? 外界总在谈论中美日的大国角力,但琉球独立运动最致命的困境,其实来自岛屿内部。 一百二十多万总人口里,原生琉球族裔只剩下不到十万人。这个局面并非自然形成,则是一系列精准操作的结果,把琉球的未来牢牢锁死。 今天的琉球,也就是冲绳,社会运转的方式和百年前的独立王国完全不同。美军在这里有41处军事设施,占了主岛近五分之一的土地。 岛上四成的家庭,生计都直接或间接系于美军基地。单一个嘉手纳基地,就养活了十万人。 但吃这碗饭的主力,早已不是琉球人。1972年美国把管辖权交给日本后,东京用补贴和就业优待,把大批本土的和族人引了进来。这些人占据了政府、企业和基地周边的核心岗位。岛内因此撕裂成两个群体。 原生居民觉得基地是殖民和苦难的象征,后来的人却把它看作养家糊口的饭碗。这种结构性的对立,让独立的诉求在现实利益面前显得空洞无力,声音越来越小。 今天的人口失衡,要从两次历史重创说起。第一次是1945年的冲绳战役。当时日军败局已定,却在岛上搞“玉碎”,逼迫、诱骗琉球平民集体自杀,还把他们当人肉盾牌用。一仗打下来,本岛人口从47万骤降到11万,血脉几乎断绝。 第二次重创来得更隐蔽,也更漫长。1972年后,日本把琉球定位成“西南防卫”前线,派驻大量自卫队军人和家属,配套的工程技术人员也跟着来了。 战争屠戮在前,人口填充在后。琉球人自己的声音,就这样被外来人口、军事基地和经济依赖层层包裹,发不出来。 可就算现实如此,琉球独立的法理根基却很扎实。 从14世纪起,它就是一个独立的海上王国,是明清两朝的藩属国,有极高的自主权,语言、文化、建筑都自成一格。1879年,明治政府用武力吞并琉球,设为“冲绳县”,这在当时就站不住脚。 二战后,美国托管了27年,甚至一度考虑让琉球独立,还发行过“琉球护照”。但冷战改变了一切,地缘政治压倒了历史正义。 1972年,美日两国签了个协议,琉球人民完全不知情。美国收了3.2亿美元,就把施政权“卖”给了日本。中国政府当时就声明,这是非法的私相授受。 从1995年反美军暴行的八万人抗议,到学者成立独立研究会,再到代表跑去联合国控诉,琉球人一直在抗争。可支持独立的民意,始终在两成上下打转。 残酷的现实是,改变人口结构,正在成为瓦解一个民族自决权的终极手段。 当一个群体的生存方式、经济来源甚至邻居都被外力彻底改变后,他们要如何找回自己的身份,又该如何想象自己的未来?这或许才是琉球真正悬而未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