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汪精卫病逝,陈璧君为他用水泥砌了一座千斤的大墓,葬于南京中山陵,2年之后,墓穴被炸开,人们在里面找到了一具栩栩如生的尸体,但是随葬品中却只有一张三寸长的白纸,白纸上的四个大字是陈璧君亲笔所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11月的南京,汪精卫在中央党部开会时突然遭遇袭击,三声枪响过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有颗子弹深深嵌进了脊椎,医生怎么都取不出来,这颗子弹就像个定时炸弹,一直折磨着他,到了1943年,旧伤复发,疼得要命,南京日本陆军医院的医生总算把那颗赖了八年的子弹给取了出来,可惜好景不长,1944年初病情加重,国内没办法治,只能飞去日本名古屋,当年11月10号,61岁的他就这么死在了异国他乡。 他临终前有个愿望,想回南京,葬在中山陵附近,老婆陈璧君是个狠角色,立刻带着伪政府的人在梅花山找地方,她心里其实跟明镜似的,知道丈夫这身份早晚会出事,所以修墓的时候格外用心,调来了五吨废旧铁轨和炮弹壳,全部砸碎了掺进混凝土里,墓墙修得足足一米厚,里面布满钢筋网,分三层浇筑,整个墓室就像个钢铁堡垒。 原本计划修得跟小宫殿似的,祭堂、牌坊、警卫室都要配齐,预算高达五千万伪币,可那时候日本人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伪政府自己都穷得叮当响,最后只花了四百七十万,草草建了个墓室和简陋的祭堂就算完事,尽管缩水严重,但陈璧君在防护上没马虎,那座千斤重的钢筋混凝土墓穴确实结实。 11月23日下葬那天,沦陷区还专门放假,发钱让人来参加仪式,日本兵荷枪实弹警戒着,队伍抬着棺材上山,在祭堂上香祭拜,然后把棺材移进墓室,陈璧君亲手洒土封门,水泥抹平后刻上"汪精卫之墓"几个大字。 棺材里没放什么金银财宝,只有他亲手抄写的诗集,更特别的是,陈璧君在他外衣口袋里塞了张三寸长的白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四个字:"魂兮归来",字迹娟秀却带着颤抖,想必她当时心情复杂极了,这四个字既是妻子对丈夫的最后深情,也成了最大的讽刺——一个背叛民族的人,他的魂又能归向何处呢? 果然,陈璧君的担心很快就应验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南京民众积压已久的愤怒彻底爆发,街头巷尾到处是讨论的声音,不少人扬言要自发去砸墓,这座墓建在梅花山,离中山陵那么近,一个汉奸凭什么跟孙中山先生做邻居?这让所有人都无法接受。 1946年1月15日,何应钦召开会议决定炸掉这座墓,1月21日晚上,工兵部队封锁了整个中山陵区域,工兵们在墓室关键位置钻孔埋药,总共用了150公斤TNT炸药,分两个阶段引爆,午夜时分,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那座号称坚不可摧的钢铁堡垒瞬间四分五裂。 爆破后,士兵们清理瓦砾撬开棺材,由于用了防腐剂处理,尸体竟然保存得很好,皮肤还算光滑,穿着藏青色长袍马褂,戴着礼帽,身上盖着青天白日旗,那本诗集已经被炸毁了,但那张写着"魂兮归来"的白纸条还在,就从外衣口袋里飘了出来,在爆破后的废墟中显得格外刺眼。 尸体被抬下山,运到清凉山火化,骨灰直接撒进了长江,墓地被彻底铲平,祭堂改成了办公室,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人物,最终连个安身之所都没留下。 陈璧君在1945年8月25日就已经在南京寓所被抓,关进了宪兵部,1946年4月,江苏高等法院判她无期徒刑,审讯时她死不认罪,声称伪政权是为了沦陷区百姓,但法院根本不接受这套说辞,她先被关在苏州监狱,后来转到上海提篮桥,牢里条件差,身体每况愈下,1959年6月17日因心脏衰竭去世,终年67岁。 五十年后,1995年,他的小儿子汪文悌回到南京,坟早就不存在了,原址上建了座观梅轩,更刺目的是,对面竟然立着父亲的跪像,双手反绑,面朝中山陵的方向,这是90年代应一些市民要求设立的,意思是让他向孙中山先生谢罪。 汪文悌早年毕业于军官学校,因为汉奸罪坐了一年多牢,出狱后远走他乡,成了桥梁专家,这次回来,他站在遗址前,对着观梅轩的方向深深鞠了三个躬,然后他含着眼泪说了两句话:"做错了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做得不对,就应该被唾骂,"说完就转身离开了,没有任何辩解,也没有怨恨。 信息来源:人民网《汪精卫欲与孙中山绝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