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鞠萍向丈夫提出了离婚,丈夫同意离婚,却让她二选一,孩子和财产只能带走一样!鞠萍一听当即就清楚他内心的算盘,但她不忍孩子留在这里,最终选择带走孩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她在央视主持《七巧板》,每天和全国小朋友打交道,生活充实得不行,有天下班她闲逛到一家不起眼的鞋店,本来随便看看,结果店主蒋启星一眼认出了她,年轻的鞠萍被这种被认可的感觉逗乐了,两人聊起来倒也投机,她说自己一直没找到满意的鞋子,蒋启星听进去了,过了两天,他竟然带着定制好的鞋子找到央视大门口,这份用心打动了她。 他继续殷勤着,经常约她出去,送她衣服,用心得很,鞠萍那时才二十多岁,对感情充满憧憬,觉得遇上了真心实意的人,父母不太赞成,说他们生活背景差太多,迟早有问题,但年轻的鞠萍哪听得进去,她相信两个人相处得好就够了,于是在1992年决定结婚。 婚后没多久儿子蒋翼遥出生了,一家三口看起来圆满得不能再圆满,但事情的转折比任何人预想的都快,蒋启星的鞋店生意不如意,利润越来越薄,他开始在家待着,鞠萍下班回家要做饭要打扫卫生要照顾孩子,他就坐在旁边看报纸看电视,有时候房间哪里脏了,他只会指一指,让她去擦,同事到她家玩,看到她跪在地上擦地板,丈夫坐在一旁指点,都替她感到难受,但这样的日子对鞠萍来说早就是常态。 白天她在央视工作忙得不行,每期节目她都要精心准备,观众寄来的信件堆满桌子,她还要一封封回复,晚上回家一整个家务链条全在她身上,孩子生病时她连夜守着,做错事时也是她来教导,蒋启星就像家里的一件家具,甚至还不如家具有用,更扎心的是,当越来越多人知道他是"鞠萍的丈夫"时,他开始反感,觉得自己被绑定了,从此对她的态度冷了下来。 他用冷暴力对付她,她主动和他说工作上的事,他要么沉默,要么直接躲进房间,她已经累得要命,还得承受来自最亲近的人的冷漠,有一次她在家加班接电话时,他直接走过去拔掉电话线,那种被否定被打击的感受让积压了七年的委屈瞬间崩溃,她决定了,这段婚姻没法继续了。 1999年,鞠萍三十三岁,儿子六岁,离婚协议摆上桌子时,蒋启星点头同意,但随后抛出条件:财产和孩子,只能选一个,他的如意算盘是想逼她妥协,要么她放弃经济独立,要么她失去孩子的抚养权,但鞠萍一眼看穿了他的想法,她想起这些年他对儿子的冷淡,想起孩子在他面前总是战战兢兢的样子,根本没有任何犹豫,她签下字,选择了儿子,一分钱都不要。 她收拾简单行李,牵着儿子的小手离开那个曾经以为是港湾的地方,母子俩挤进海淀区的一间出租屋,屋顶漏风,墙壁发霉,两个人窝在简陋的床上,儿子的小手冰凉,她轻声承诺会让他过上好日子,心里却清楚这条路有多长。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白天工作晚上还要操心家务和孩子,工作忙得不行,她把儿子送进了寄宿学校,周末才接回来,每个周末她都像补偿什么似的,带他逛街、做饭、买他喜欢吃的东西,六一儿童节她在央视主持节目,儿子在家自己做作业,他跟她说自己是大孩子了,不需要特殊照顾,那时鞠萍既心疼又自责,自责没给他完整的家庭,但也被他的懂事所感动。 母子俩就这样相依了十一年,儿子长大成懂事的孩子,她一边养家一边疼他,他从不让她担心,反而时常安慰她不用内疚,看着他一点点长大,鞠萍的心里涌起某种骄傲感,这种骄傲不是来自事业成就,而是来自和儿子共同撑过的每一个难关。 父母看她这么多年没再婚,一直为她操心,后来给她介绍了一个叫杨硕的商人,两人聊得来,鞠萍对他有好感,但她的顾虑不少,主要是担心儿子能否接纳新的家庭成员,杨硕倒是直言不讳,说他愿意把蒋翼遥当亲生孩子看,而且不打算再要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承诺对鞠萍来说既陌生又珍贵,毕竟在第一段婚姻里她已经尝尽被冷落的滋味。 2010年,鞠萍四十四岁,她和杨硕结了婚,杨硕用实际行动兑现承诺,他会周末接送儿子,陪他踢足球,两人有说不完的话,为了更懂儿子的爱好,他还特意买书学知识,鞠萍下班回家,能看到丈夫在厨房忙碌的背影,饭菜热腾腾的,他会给她按摩肩膀,分担家里的事务,甚至接送儿子上学的工作也主动揽了。 这种被照顾的感觉,这种被理解的温度,是鞠萍在第一段婚姻里从未体验过的,儿子慢慢也接纳了杨硕,后来甚至喊他爸,三个人形成了真正的家庭氛围,那种融洽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谁强颜欢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