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刚刚刷到一段话:“退休已经5年了,总结了以下几点,是我坚决不会去参加的。坚决不参

刚刚刷到一段话:“退休已经5年了,总结了以下几点,是我坚决不会去参加的。坚决不参加团体活动、坚决不去老年大学、不参加社区等组织的自驾游活动。”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时,心里没有觉得“孤僻”,反而生出一种共鸣——原来退休生活的舒服,从来不是“别人都去做什么,我也去做什么”,而是“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按什么来”。 我们总被默认“退休该热闹”:团体活动要凑、老年大学要报、自驾游要跟,仿佛不这样,就是“浪费时光”。 可只有真正走过退休岁月的人才懂:晚年最珍贵的,是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是活成别人眼里的“标准退休生活”。 就像上海的王阿姨,退休6年,把“不凑团体热闹”的日子过成了诗。 每天清晨6点,她不用赶早去社区广场集合练操,而是在自家阳台,跟着舒缓的音乐打30分钟太极。 阳光透过纱窗落在她身上,动作慢而稳,不像团体里要跟着节奏“赶动作”,而是自己觉得舒服就好。 上午的时间,她全用来打理阳台的多肉盆栽。 给“桃蛋”擦去叶片上的灰,给“玉露”换个透气的小花盆,偶尔对着长得饱满的多肉自言自语:“今天太阳好,你们也多晒晒太阳。” 不用像参加园艺团体那样,要配合活动时间、要按别人的方法养护,她的多肉,按她的节奏长,反而长得格外精神。 下午泡一杯龙井,坐在书桌前读散文,读到喜欢的句子,就用铅笔轻轻划下来,偶尔抬头看看窗外的梧桐树,风吹过树叶沙沙响,心里安静得很。 傍晚再和老伴去附近的小公园散步,不慌不忙,走到哪聊到哪,不用等团体里的人,也不用迁就别人的速度。 有人问她:“不参加团体活动,不觉得孤单吗?” 王阿姨笑着说:“孤单哪是‘没人一起’造成的?是‘勉强自己合群’才会孤单。我这日子,慢是慢了点,但每一分钟都顺着自己的心,比凑热闹舒服多了。” 原来退休后的“不凑群”,不是拒绝社交,而是拒绝“为了热闹而热闹”的委屈。 北京的张叔,也曾跟风走过一段“标准退休路”,后来才找回自己的节奏。 刚退休那年,邻居说“老年大学书法班好,既能学东西又能交朋友”,张叔没多想就报了名。 可上课的日子,却让他浑身不自在。 每次要赶1小时地铁,早高峰挤得喘不过气;课堂上,老师要求“统一临摹柳体”,张叔喜欢随性写行书,偶尔按自己的想法写几笔,还会被老师说“不规范、要改”。 为了跟上大家,他硬着头皮练柳体,回家后对着字帖写得手酸,却一点也不开心。 坚持3个月后,张叔果断退了课。 他在家阳台支起小书桌,不用赶时间,不用守规矩,想写行书就写行书,想写楷书就写楷书,累了就停下来喝杯茶,看看窗外的鸽子。 偶尔把写好的字拍照发给老同事——那位同样喜欢书法、却没去老年大学的老伙计,两人隔着屏幕聊笔法,反而比在课堂上更自在。 张叔说:“以前觉得退休要‘学点什么’才不算浪费,后来才懂,退休是为了‘自由’,不是再找个‘规矩’把自己绑起来。在家写字,我才真的觉得开心。” 是啊,晚年的学习,从来不是“必须去某个地方、跟某群人”,而是“自己想学时学,想学什么学”,这样才不算辜负时光。 还有浙江杭州的李阿姨,把“不跟社区自驾游”的日子,过出了独有的惬意。 社区每年都会组织两三次跨省自驾游,邻居们都劝她:“人多热闹,还安全,路上有个照应。” 可李阿姨总笑着拒绝:“我知道大家好意,但十几个人一起,要等集合、要迁就路线,到了景点还要赶时间拍照,我怕玩得不尽兴。” 她更喜欢和老伴开着自家的小车,周末去周边的冷门古镇。 不用赶早出发,睡醒了慢悠悠收拾东西;路上看到好看的稻田,就停下来拍几张照片;到了古镇,不用跟着导游走,喜欢哪家小店就进去逛,想吃哪家小吃就坐下来尝。 有次他们去一个叫“深澳”的古镇,在河边的老茶馆坐了一下午,看当地人下棋、听老人讲古镇的故事,夕阳西下时才慢悠悠离开。 老伴说:“以前总觉得自驾游要‘去远地方、跟大部队’,现在才发现,这样慢慢玩,比赶行程舒服多了。” 李阿姨笑着点头:“自驾游的意义,是‘自己掌控路’,不是‘跟着别人走’。我们这样,才叫‘玩’,不是‘赶场’。” 季羡林先生曾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既能接纳热闹,也能享受独处;既能随遇而安,也能坚守自我。” 退休5年,坚决不参加团体活动、不去老年大学、不跟社区自驾游,从来不是“孤僻”,也不是“浪费时光”。 而是懂得:晚年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有人喜欢团体的热闹,那便去凑;有人喜欢独处的安静,那便守着;有人喜欢去老年大学学习,那便去;有人喜欢在家自学,那也很好;有人喜欢跟大部队自驾游,那便随;有人喜欢小众的慢旅行,那也惬意。 重要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自己愿不愿意、舒不舒服”。 毕竟,退休时光,是我们辛苦了大半辈子才换来的“自由时光”。 不用再为了工作迁就别人,不用再为了责任勉强自己,终于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过日子——这才是退休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