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至17日,2025分子医学创新合作国际论坛在深圳理工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深圳理工大学与俄罗斯施瓦尔兹分子医学、实验遗传学专家协会联合发起,汇聚了中俄两国相关领域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共创健康未来:个体·普惠·全球”这一主题,共话分子医学创新发展与国际合作新蓝图。部分嘉宾线上参加论坛。
论坛聚焦分子医学领域科研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与产业深度对接三个核心目标,旨在促进分子生物学、核医学等前沿技术与传统医学互鉴融合,共同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重大传染病和恶性肿瘤等全球健康挑战,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指出,本次论坛不仅是一场跨越国界的学术盛宴,更是铺设“科研前沿”至“临床应用”协作通途的重要契机。“我们将与俄罗斯伙伴携手探索定量生物学前沿,推动医学认知从定性迈向定量;聚焦眼科与牙科分子技术突破,以数字技术赋能精准医疗革新。”朱迪俭强调,深圳理工大学将以“个体精准、医疗普惠、全球共治”的担当,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源头创新,让分子技术切实服务临床,并构建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发展的伦理法律框架,为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俄罗斯联邦卫生部部长穆拉什科·米哈伊尔·阿尔伯特托维奇通过线上致辞。他高度肯定了中俄医疗合作的务实成果,比如,截至目前,俄罗斯已注册100余种中国药品和3500多种医疗器械,双方正在推进28项科教合作项目,发表了223篇科研论文,这些成果为本次论坛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期待以论坛为纽带,进一步深化两国在政策协调、联合科研、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
俄罗斯卫生部西北国立梅契尼科夫医科大学校长萨伊加诺夫·谢尔盖·阿纳托利耶维奇,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联邦卫生部国立斯摩棱斯克医科大学校长科兹洛夫·罗曼·谢尔盖耶维奇,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玉民,俄罗斯施瓦尔兹分子医学、实验遗传学专家协会主席拉里奥诺娃・瓦莲京娜・伊里尼奇娜等嘉宾也分别致辞,从学科发展、临床应用、国际协作等角度,阐述了分子医学创新的时代价值。
在主旨报告环节,深圳理工大学未来医学中心执行主任、临床医学院院长徐志明以“重塑未来医疗从临床需求到太空方案”为主题,阐述了中心发展愿景,以及学校联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完成的5项太空医疗测试成果。药学院院长陈有海围绕“癌症免疫疗法”与“AI驱动药物研发”,介绍了他们依托重点实验室与产学研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突破传统药物研发瓶颈的创新实践。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宋冰则结合办学特色,分享了学校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方面的特色路径。
全科副主任医师,现任广州源康健互联网医院健康管理医学专家李响围绕预防医学与慢病健康管理作主题报告,倡导构建中国特色慢病管理模式。科兹洛夫·罗曼·谢尔盖耶维奇士深入解析抗生素耐药性的应对策略与阶段性成果,提出持续扩大抗药性宣传、深化国际培训合作、优化实验室诊疗能力及完善监测参考中心与数据平台建设等具体举措。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教授特卡琴科·叶莲娜·阿纳托利耶夫娜梳理了俄罗斯分子医学领域的法律体系,介绍了俄罗斯现行基因技术、健康保护、个人数据等领域联邦法律及政策规划。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主任乌鲁茹姆采娃·塔吉亚娜·巴莉萨乌娜则聚焦生物医学成果转化的经济机制,为中俄合作注入新思考。
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分子技术、个性化医疗、再生医学、临床眼科、未来儿科学等多个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进一步推动学术观点碰撞与合作意向对接。
11月17日,与会专家学者还实地走访了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前沿产业创新平台,深入了解深圳医学与生物产业领域的发展实践。
深圳理工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