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根本不缺稀土,全世界都能挖!”美国首富马斯克语出惊人,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直接把美国人整破防,他表示挖出来的稀土,全都得送到中国加工。 这番言论像一颗石子投入美国舆论的湖面,激起的涟漪从硅谷的科技圈扩散到华盛顿的国会山。 2024年,美国稀土氧化物产量达4.5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1.6%。加州芒廷帕斯矿区的重启被视作“本土稀土复兴”的象征,政府砸下12亿美元国防资金,澳大利亚、巴西的矿点也被美国企业收入囊中,开采量逐年攀升。 但矿山的机器轰鸣声背后,藏着一个尴尬的现实——美国本土连一条完整的稀土分离提纯生产线都凑不齐。 每吨原矿运到中国加工,成本比本土低2300美元;中国工人能从每吨矿石中多提取12公斤稀土元素,美国同行只能望尘莫及。2024年,中国以27万吨稀土产量占据全球七成份额,加工能力更是垄断全球85%的市场。 为何坐拥资源却受制于人?2025年4月,犹他州Energy Fuels公司投3.8亿美元建成的分离线给出了答案:月产能仅为中国同类工厂的二十分之一,成本却高出40%。 更棘手的是重稀土。镝、铽这类用于高端芯片和导弹制导的关键元素,美国至今没有成熟的分离技术——全球100%的镝、铽供应依赖中国和缅甸。去年,美国国防部急需10吨氧化镝,最终还是通过香港从中国采购。 技术断层的根源,藏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里。中国拥有37种稀土萃取剂,美国市场上仅8种,且多是上世纪的老配方;赣州的自动化车间能同时处理17种稀土元素分离,美国企业还在为镨、钕两种元素的分离效率头疼。 这一切的起点,是1974年徐光宪院士提出的串级萃取理论。这项突破让中国稀土分离纯度跃升至99.999%,直接将欧美甩在身后。如今,中国手握全球86%的稀土加工专利,江西赣州生产的分离罐、萃取柱占据全球九成市场份额,连德国西门子都要进口这里的核心部件。 美国并非没有尝试追赶。2025年,国防部又投4.39亿美元“补链”,但芒廷帕斯矿重启5年,每年6.6万吨原矿仍需出口中国;MP材料公司作为美国稀土开采的龙头,其股东名单中赫然出现中国盛和资源的名字——美国纳税人的钱投进矿山,利润却流进了中国企业的口袋。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稀土出口量激增660%;即便贸易协议后磁体出口下降18.9%,总出货量依旧稳中有升。这组数字背后,是美国产业链的断层——采矿环节热热闹闹,加工环节冷冷清清。 马斯克的话撕开了遮羞布:美国挖得出稀土,却炼不出“工业维生素”。F-35战斗机的涂层原料仍用中国专利,国防承包商的报告里,“供应链安全”四个字被反复圈画;华尔街交易厅里,MP材料的股价随着马斯克的言论下跌,投资者盯着屏幕上的曲线叹气。 中国的优势并非偶然。从徐光宪院士的理论突破,到赣州车间里24小时运转的自动化设备;从37种萃取剂的自主研发,到全球九成的分离设备制造能力——这是数十年科研积累筑起的技术壁垒。 2025年,中国悄然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新规,氧化物、合金、磁体出口需申请许可。这不是针对谁,而是产业链安全的必然选择;就像美国国防部持续砸钱建链,也是其战略焦虑的体现。 但差距仍在拉大。美国连重稀土镝、铽的分离技术都未掌握,全球100%的供应依赖中国和缅甸;萃取剂种类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且多是老配方;犹他州的新工厂投产半年,产能仍不及中国工厂的二十分之一。 这场稀土博弈,本质是产业链完整度的较量。美国有矿,中国有链——从采矿到分离,从冶炼到材料应用,中国用技术织就了一张全球最密的稀土产业网。 当美国还在为镨钕分离头疼时,中国的自动化设备已能处理17种元素;当美国实验室还在测试新萃取剂时,中国企业的专利数量已占全球86%。 马斯克的话或许刺耳,却道出了真相:在稀土加工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中国早已筑起了钢铁长城。美国的“本土稀土梦”,还卡在“最后一公里”的加工环节——而这一公里,需要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时间与技术的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