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猪肉不香了?饲料大王、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我们现在吃的猪肉很多都是三元猪,三元猪是国际通行的猪,它的瘦肉率比较高,长得比较快,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过去我们记忆中的猪肉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本土的“土猪”品种,比如很多人熟悉的黑猪,它们的生长周期非常长,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才能出栏,在漫长的生长时间里,它们有足够的机会积累风味物质。 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土猪肉中含有更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甘油三酯,这些都是形成肉香味的关键前体物质。 经过烹饪加热后,这些物质会分解转化,产生像2-戊基呋喃、壬醛这类带有肉香味和油脂香的挥发性化合物,让肉吃起来格外香浓。 然而,为了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现代养猪业普遍转向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在这个体系中,“三元猪”成为了绝对的主角,所谓“三元猪”,通常是利用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这三个优良“洋品种”进行杂交的后代。 这种猪的优势非常明显:生长速度极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也高,最快四到六个月就能出栏,极大地提高了猪肉的生产效率。 这对于保障猪肉供应、稳定肉价来说,功不可没,但效率的提升,往往伴随着风味的妥协。 三元猪快速生长的特性,意味着其风味物质积累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了,猪肉的香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脂肪,特别是分布在肌肉纤维之间的“肌间脂肪”。 这些脂肪在加热时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醛、酮类等数百种香气成分,而现代养殖正是以“瘦肉型”为导向,三元猪的肌间脂肪含量普遍偏低,脂肪少了,香味的“原料”自然也就不足了。 这就好比煲一锅老火靓汤,火候和时间都不够,味道自然就寡淡了。 传统的散养土猪,活动空间大,吃的东西也比较杂,比如各种农家粮草、蔬菜藤蔓等,多样化的食物来源,使得猪肉中的风味物质更加丰富均衡。 而现代工厂化养殖的猪,生活空间受限,主要食用的是以玉米、豆粕为基础的标准化“速长饲料”。 这种饲料配方精准,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生长和瘦肉形成,但其成分相对单一,缺乏能够丰富肉质风味的天然成分。 一些研究指出,在饲料中添加发酵饲料或特定的营养素,可以有效改善猪肉的风味,这恰恰反证了当前主流饲料在风味营造上的短板。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主要矛盾是“吃不饱”和“吃不上肉”,所以整个产业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引进“洋猪”,发展三元杂交体系,是当时最高效、最现实的选择。 如今,当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追求“吃得好、吃得香”的时候,猪肉风味的短板就凸显出来了,这并不是谁的错,而是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市场需求变化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三元猪”本身没有问题,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市场需求下的最优解,为我们的餐桌提供了充足且价格亲民的猪肉。 只是,当我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对食物品质有了更高期待时,这种以效率为先的生产模式所带来的风味缺失问题,便不可避免地浮出水面。 好消息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着手于地方猪种的保护性开发和培育风味更佳的新品种,试图在产量和风味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不知道大家在买猪肉的时候,会不会特意去寻找那些标榜着“土猪肉”、“黑猪肉”的产品?你觉得它们和普通猪肉在味道上真的有很大差别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