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曾几何时,“考上好大学就等于改变命运”是我们社会心照不宣的契约。 尤其是对90

曾几何时,“考上好大学就等于改变命运”是我们社会心照不宣的契约。 尤其是对90后和95前而言,他们几乎是踩着这条信念的鼓点长大的:拼命学习,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然后人生就能安稳向上。 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也几乎是这么一代人里,把“做题”这件事做到极致的一批。 可当他们拿着优异的成绩单,准备兑换美好未来时,却迎面撞上一个截然不同的现实。 那条曾经被无数人验证、依靠文凭实现阶层跃升的康庄大道,仿佛一夜之间走到了尽头。这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一代人的失落”这个层面,那就错过了真正的信号。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场深刻的“供需革命”。 先是“供给”的爆炸。二十多年的高校扩招,让大学生从昔日的“天之骄子”,变成了今天职场的“标准配置”。 当手握名校文凭的人不再稀缺,这份文凭的“购买力”自然就下降了。它从一张能赢的“王牌”,变成了一手人人皆有的“基础牌”。 但更关键的问题出在“需求”这一端。过去那些能海量吸收高学历人才的行业——互联网大厂、教培巨头、房地产公司——纷纷放慢了脚步。 而新兴的AI、新能源等领域,虽然故事讲得动听,但它们能创造的优质岗位数量,远远接不住每年上千万的毕业生洪流。 这就好比,蛋糕做大的速度明显慢下来了,可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手里的刀也磨得越来越快。 如果再往深处看,会发现社会结构也在悄然板结。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潮水汹涌,个人努力一下就能被推得很高。 可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父辈的积累——财富、人脉、眼界——这些隐形的资产,其作用便愈发凸显。 纯粹依靠一张学历实现跨阶层逆袭的窗口,正在不可避免地收窄。 那么,既然学历贬值了,那还有必要那么拼命吗?甚至,“读书无用论”的沉渣又开始泛起。 如果这么想,那才是真的走错了路。这就像你玩一个游戏,发现以前的顶级装备不再能让你一刀秒杀BOSS了,于是你气得把装备全扔了,光着膀子就往上冲——这根本不是看透世事的洒脱,而是主动放弃比赛、提前出局的鲁莽。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新现实:学历的功能,正在从一个“进攻性的跃升引擎”,转变为一个“防御性的生存底座”。 过去,一份好学历是把你送上云端的天梯;现在,它更像是一张确保你能留在牌桌上的基础入场券。 它没法保证你赢个大满贯,但能确保你不至于在游戏刚开始就因为资格不符被请出场外。 那么,如果现在看不起学历,选择不学,会怎样? 结果根本不是“无法跃升”,而是会“直接滑落”。在一个高学历已成为标配的时代,放弃学历,就等于主动放弃了绝大多数正规、有保障的就业机会。 不仅关上了通往“好工作”的大门,更将自己完全暴露在就业市场最大的风险中。当经济波动来临,最先被冲走的,永远是那些没有“底座”保护的人。 所以,未来的竞争格局其实非常清晰了,它分为两层: 学历,是那块决定你下限的“地板”。它帮你兜底,确保你有一个相对安全的起点,不会轻易坠入底层。这是一道基础的“保险”。 而你的认知、专业技能、资源整合能力这些“软实力”,才是决定你天花板高度的关键。这才是实现真正跃升的“新引擎”。 因此,对学生们来说,正确的姿态不是放弃,反而是更要拼命拿到你能拿到的最好学历这块“敲门砖”。 但与此同时,必须尽早思考:我的独特优势在哪?如何通过实习和项目,积累真实世界的能力? 对于职场人,如果已有学历,就别再纠结于它带来的“溢价”不够。 而是要把它当作一个平台,持续学习,要么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要么培养自己的跨界能力。 总之,时代并没有否定学习本身,它只是粗暴地撕掉了学历身上那层“神话”标签。 它逼着我们所有人,从“为学历而学”的短期投机,回归到“为提升自己而学”的长期主义。 学历贬值,贬的是它过去那种能让人一步登天的“投机价值”,而它作为个人能力基础证明的“核心价值”,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反而变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