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取款1万元被银行反复盘问甚至“被报警”,最终银行领导出面道歉,这件事看似以道歉收场,实则暴露了金融服务中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银行的做法,表面是“为你好”,防止被骗,实则是将自身风控责任转嫁给普通客户。取1万元远低于央行5万元的登记标准,银行却自定“土政策”,把每位储户当嫌疑人审问,追问用途、追溯过往转账,甚至在拒绝配合时报警,这已不是服务,而是“审查”。更讽刺的是,所谓“反诈规定”经核实并不存在,银行的“严格”不过是自我加码的免责手段。 银行柜员有考核压力,怕担责,可以理解。但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应是牺牲客户隐私和取款自由。真正的反诈,应依靠大数据识别异常交易,精准干预,而不是搞“一刀切”盘问,让守法公民寒心。 道歉容易,改错难。一句道歉无法弥补对客户权利的侵犯。此事应成为警示:银行是服务者,不是审判官。反诈不能以牺牲法治和公民权利为代价。否则,吓跑的不是骗子,而是储户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