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小小的隐形眼镜,背后竟藏着安全隐患,威胁着消费者的眼睛健康。近日,河南省淅川县检察院用“数字检察+公益诉讼”的创新实践,成功办理了一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不仅清理了隐形眼镜市场乱象,还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监督新路径。
2025年初,淅川县检察院借助隐形眼镜及附属产品等医疗器械公益诉讼监督模型,对该县眼镜店、美妆店进行数据“扫描”。通过大数据将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眼镜店登记信息与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数据库交叉比对,发现42家眼镜店中,有25家店涉嫌无证经营。经走访调查,检察官发现其中5家眼镜店无证销售隐形眼镜,还有2家美甲店在售卖“美瞳”。
“这些产品来源不明,可能引发角膜感染甚至失明。”检察官孙鹏说。淅川县检察院迅速向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检察建议,要求立即查处违规经营者,开展行业专项整治。市场监督管理局迅速行动,不仅向200余家商户送达合规经营提示函,还立案查处8家无证经营商户,没收违规产品100余份,并指导20家店铺完善进货查验制度,确保产品可追溯。此外,检察机关创新引入多元评估机制,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和消费者代表进行实地验收。
案件办结后,如何防止问题反弹?淅川县检察院目前已推动建立了三项长效机制:一是联合相关部门搭建“医疗器械经营监管数据平台”,实现许可信息、监管记录实时互通,系统自动预警风险商户;二是开通“眼睛安全”举报专线,开发线上举报小程序;三是定期组织相关部门研讨监管难题,同时进校园、进社区科普隐形眼镜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