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 罗斯福也没有想到,日本敢于偷袭珍珠港,入侵美国本土; 几千年来,日本的本性从来没有改变,即使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也敢偷袭别的国家,哪怕自己实力没有别的国家强大,他们也敢于赌一下,这就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特点,不可不防。 1894年甲午战争前,清朝北洋水师的家底确实硬气,舰船总吨位7.2万吨比日本联合舰队多出近一万吨,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更是带着14寸厚的装甲,堪称“移动堡垒”,日本专门造出来对付它们的“三景舰”都没把握击穿护甲,黄海大战时这两艘船中了数百弹都没被打穿,足见实力强横。 可日本偏要豁出去,天皇从私房钱里抠出30万日元,老百姓排队捐款买船,把举国之力都押在了速射炮和快船身上,虽然大口径火炮只有11门,比北洋水师的21门少了一半,但中口径速射炮却以209比141反超,射速优势直接拉满,硬是靠着这种针对性的“偏科”赌赢了战争,还从清朝捞走了2亿两白银赔款,这笔钱成了日本工业化的“启动资金”,让他们尝到了赌国运的甜头。 尝到甜头的日本在1904年又把赌注押在了日俄战争上,当时沙俄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40多倍,海军吨位是日本的2倍,可日本还是半夜偷袭了旅顺港的沙俄舰队,就像甲午年偷袭丰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一样,靠着先发制人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这场战争日本伤亡27万人,几乎耗空了国库,但最终拿到了南满铁路权和朝鲜控制权,国际地位一下蹿升,这下更坚信“不赌就没活路”的歪理,军方在国内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彻底把国家绑上了冒险的战车。 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种赌性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当时东北军在东北有近20万人,日军只有2万多人,兵力对比8比1,就算东北军武器稍差,真要硬拼日军绝无胜算,连日本特务都在报告里承认,要是中国官民一起抵抗,日军在满洲的势力就得被包围。 可日本就敢派600多人偷袭北大营,靠着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仅付出24人伤亡的代价就占领了沈阳,一天之内掠走15万支步枪、250门火炮和300架飞机,还有7000万现金,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赌局”,让他们的野心彻底膨胀起来。 三年后的七七事变更是如此,当时日本刚完成“满洲事变”的消化,国力还没完全恢复,面对国土面积是自己25倍的中国,依旧敢主动开枪挑事,本质上还是抱着“赌赢了吞并华北,赌输了大不了缩回东北”的侥幸心理。 最疯狂的一次赌局要数1941年偷袭珍珠港,当时美国的工业产能是日本的7倍,钢铁产量是日本的14倍,太平洋舰队虽然只有3艘航母,比日本的10艘少,但背后有整个美洲大陆的资源支撑。 日本心里门儿清,和美国打持久战必输,但石油储备只够撑半年,被美国禁运后更是断了活路,索性孤注一掷派出6艘航母、423架舰载机偷袭珍珠港,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击沉击伤美国19艘大型舰艇,击毁420架飞机,自己只损失29架飞机和5艘潜艇。 这种战术上的大胜让日本冲昏了头,紧接着占领了菲律宾、马来亚等大片领土,掠夺了当地的橡胶、石油资源,可他们忘了美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启动有多可怕,短短几年美国就造出100多艘航母,最终在中途岛海战中把日本的4艘航母一锅端,彻底打碎了他们的赌局。 说到底,这种冒险基因的根源就是海岛的资源焦虑。日本本土除了森林几乎没什么像样的矿产,石油、橡胶、钢铁全靠进口,历史上只要外部资源通道一断,国内经济就面临崩溃。 从明治维新开始,他们就形成了“以战养战”的逻辑:赌赢一次就能掠夺海量资源,比如甲午战争的 赔款相当于日本四年的财政收入,日俄战争拿到的南满铁路让他们控制了东北的煤铁资源;就算赌输了,大不了缩回岛上休养生息,等下一次机会再赌。 这种“赢了吃撑,输了不亏”的心态,让他们对风险的耐受度远超大陆国家。 而且日本从来没真正反思过这种赌徒心态的错误,反而把偷袭珍珠港当成“战术成功”的案例津津乐道。 如今防卫预算连续多年上涨,2026财年都涨到8.85万亿日元,还在不断修订安保文件,搞大规模联合演习,本质上还是在为下一次“开赌”做准备。 从甲午年赌北洋水师,到九一八赌东北军不抵抗,再到珍珠港赌美国反应迟钝,日本每次都精准掐住对手的软肋下注,这种精准的冒险比盲目蛮干更危险。 毕竟对缺资源的海岛来说,“坐以待毙”和“冒险一搏”之间,他们永远会选后者,就像历史上每次做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