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海市坚持系统观念,多举措健全“守护栖息地、打击非法行为、响应公众举报、实施专业救助”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构筑鸟类保护安全防线。
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多方联动的组织体系。一是高位统筹推进。按照北海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北海市林业局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12个部门定期召开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联席会议,重点落实鸟类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等巡护排查,形成“信息共享、行动同步、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二是强化督导检查。出台《北海市候鸟保护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设立专项行动检查组,分区域督促各责任部门加强巡查巡护、清理非法猎具、从严快处涉鸟案件等,筑牢安全防线。三是上下联动发力。以林长制为抓手,推动辖区开展专项行动,组织乡镇、村“两委”干部、驻村队员、网格员深入一线,全面排查清理非法猎捕情况。
强化源头护佑,构建牢固的生态屏障。一是加强栖息地保护。通过红树林修复营造、造林绿化等,筑牢鸟类生存根基。依托4821.15公顷红树林资源禀赋,每年繁殖季和候鸟迁徙季栖息有2万只以上的水鸟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停歇或越冬。二是织密区域保护网。划定8个自然保护地,覆盖候鸟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2023年,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湿地晋升国际重要湿地;金海湾、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等6处区域入选中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保护网络更加完善。三是科技赋能精准监测。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建立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海滨海湿地公园观测与研究基地,提升专业化水平。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建成红树林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平台,巡护终端接入公安天网系统;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引入无人值守生态巡检系统航拍,大幅提升巡护效率和覆盖面。
强化执法救治,构建奖惩并举的保护机制。一是高压联合执法。与公安联合建立红树林生态保护警务工作室,与检察院联合推动金海湾红树林、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公益诉讼监督联系点建设,定期开展“候鸟迁飞护航”、“清网行动”等专项行动。联合市场监管等检查餐饮酒店、花鸟市场,对非法狩猎、交易鸟类“零容忍”。银海区福成镇2名村民因非法捕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法院依法严格判决2名村民管制1年,赔偿生态环境损失费近万元,形成法律震慑。二是创新“奖励举报”模式。创新设立野生动物资源违法行为举报奖,对属实的线索,给予现金奖励。公布鸟类救助和举报电话,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三是搭建专业救助平台。与医疗救护单位合作,提升专业收容救护水平。2020年以来,累计救助鸟类831只,并科学放归自然。
强化宣传引导,构建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一是广泛开展宣传。今年9月以来,发放鸟类保护宣传资料1000余份,悬挂横幅600余条,利用“村村通”播放宣传音频。在广西日报、北海日报刊登“北海全力确保候鸟迁徙安全”“南迁候鸟‘飞聚’珠城越冬补给”等宣传稿,与北海日报联动推出“北海飞鸟集”专题宣传,让爱鸟护鸟意识深入人心。二是组织科普活动。结合爱鸟周、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等节点,联合美境自然、广西翼界科技有限公司等,进景区、社区举办“呵护万千生灵”观鸟展、“多彩湿地滨海奇观”生态摄影展,营造浓厚氛围。三是建立宣教新阵地。共建“湿地学校”,合作开发校园生态保护课程,年均组织教育活动30多次。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新建观鸟平台,年均举办底栖生物监测、鸟类观察自然等滨海研学活动10余场。参与东盟国家师生团队研学、中国—东盟青年主播创造营线上直播等国际宣传活动,凝聚生态保护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