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希望中日一战,印度希望中日一战,委内瑞拉希望中日一战,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希望中日一战,日本右翼分子希望中日一战,台独势力希望中日一战,甚至中国部分老百姓希望中日一战,这绝不是夸张,如今不管是明里暗里的对手,还是名义上的朋友,就连我们自己国家的部分民意,都或多或少揣着让中日开战的心思。 美国的想法很现实,作为现任世界霸主,它最担心的就是东亚出现一个能挑战自己地位的联合力量。 中日若起冲突,美国就能继续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确保亚洲国家彼此制衡,一些华盛顿战略家私下坦言,“中日和睦,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日本的右翼势力则把外部危机视为实现“国家正常化”的捷径,借着中国威胁论,他们可以顺势推动修改和平宪法,扩充军备,而对菲律宾、越南等国来说,中日对峙意味着他们能在南海问题上获得更多操作空间。 最值得玩味的是中国国内的部分声音,一些网民抱着“新仇旧恨一起算”的心态,认为只有通过一战才能彻底洗刷历史耻辱,某些社交媒体账号更是不断煽动极端情绪,把复杂的地缘政治简化为“不打不是中国人”的口号。 但问题来了,在这么多力量期待冲突的背景下,为什么中日之间依然维持着“斗而不破”的局面? 答案藏在冰冷的数据里,尽管政治关系起伏不定,中日贸易额始终保持在每年3000亿美元以上,日本企业在中国雇用了超过百万员工,而中国连续多年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联系,构成了阻止战争的第一道防线。 在东海,虽然两国海警船只时常对峙,但都默契地避免直接碰撞,那条连接两国防务部门的热线,即使在关系最紧张时也保持着畅通,这种“危机管控”思维,体现了两国决策层的理性。 再看看区域经济整合,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已经把中日等国绑在同一辆经济马车上,想象一下,两个每天有数亿美元货物往来、数千人员往来的国家,真的会轻易走向战争吗? 说实话,研究越多,我越觉得那些鼓动战争的声音非蠢即坏。 美国不会为中日战争付出代价,印度不会,东南亚国家也不会,真正要承受毁灭性后果的,只有中日两国人民,现代战争不是电子游戏,按下重启键就能重新开始,两个世界经济体量第二、第三的核大国之间爆发冲突,其后果任何人都无法承受。 有人总爱说“这一仗迟早要打”,但我更相信“这一仗越迟越好”,时间站在理性一边,站在发展一边,随着两国年轻一代崛起,历史问题的情感包袱会逐渐减轻,随着经济融合加深,战争的代价会越来越高。 《孙子兵法》说得好,“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高明的战略,是让战争变得不必要。 中日之间,其实存在着更智慧的相处之道,共同开发环保技术,合作应对老龄化社会,联手维护区域稳定,这些看似不够“解气”的务实合作,才是真正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 说到底,那些在屏幕后敲着“快开战”的人,不会替你上前线,那些在海外鼓动冲突的势力,更不会为你收拾残局。 真正爱国,就要拒绝战争冲动,用理性和智慧寻找出路,毕竟,让对手无法如愿,有时就是最好的战略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