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前别着小雏菊的母亲 在法院门口等了6小时 女儿死前曾求救保安却… 成都27岁姑娘家门口遇刺案开庭这天,54岁的王女士胸口别着女儿最爱的小雏菊,在法院外从日出等到正午。谁能想到,当女儿隔着门喊来保安才敢开门时,等来的不是安全,而是凶手藏在袖中的十刀。被告人梁某某当庭拒绝辩护的举动,让这起拖了5个月的血案再添悬念。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不是陌生人作案,而是凶手早有"前科":2023年就曾持刀敲门滋扰住户,被民警警告后依然随身携带凶器出入小区。当保安看着65岁的门卫大爷试图阻止行凶,当物业对持续一年的异常行为视而不见,当监护人对精神异常的女儿放任自流,这些"默许"如何织成了被害人的死亡网? 王女士手机里还存着女儿最后一条消息:"妈,门口有人一直敲门,我叫了保安"。如今她翻遍小区监控才发现,凶手在门口徘徊时,保安室的摄像头正对着事发地。那个总被投诉"敲门问租房"的女人,真的只是随机作案吗?当我们把安全寄托于"保安在场"时,是否该问问:保安有没有阻止暴力的能力?物业有没有提前预警的责任?社区对特殊人群的管控,是否只剩事后追责? 庭审延期了,但母亲不会停下脚步。她鬓角的白发比去年多了大半,却依然每天带着信访材料穿梭在各个部门。"我怕自己哪天倒下,就没人记得我女儿是怎么没的。"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每个担心"家门安全"的人心里。 当我们讨论精神鉴定、追责物业时,或许更该想想:为什么危险一次次擦过生活的边,却总在酿成悲剧后才被看见?你觉得,社区安全的漏洞该怎么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