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人眼泪直流!爸爸去世,妈妈选择改嫁,希望 10 岁的女儿能理解自己!女儿为了让妈妈能过得好,点头同意。女孩:“我在幼儿园学过,人不能自私!我不能用自己的自私,打赌别人可以接受有孩子的女人。” 志愿者第一次踏进这个家时,本以为就是帮帮困难家庭,送点物资,做做登记,可没想到,一个小女孩说的话,让在场的大人都愣住了。 女孩十岁,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父亲早就去世,母亲后来改嫁,偶尔回来看看,志愿者原本只是随口问一句:“你有什么需要的吗?” 她却轻轻摇头:“给我点学习用品就够了,我们家已经很困难了,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占了本来应该给别人家的资源。” 这句话听着像懂事,其实让人心里一紧,志愿者继续了解情况,才知道女孩的“懂事”很早就开始了。 母亲改嫁前曾问过她意愿,女孩竟然说:“老师教过,人不能自私,如果我跟着妈妈,会让人家不愿意娶妈妈,我不能拖累她”。 她还主动说,自己留下来跟爷爷奶奶住,妈妈那边好重新开始,志愿者当时就忍不住问:“孩子,想和妈妈在一起,这哪儿算自私啊?” 女孩眨着眼,说出的话更刺心:“男人不会喜欢带着孩子的女人,我跟着她,她就不能再嫁人,也不能生弟弟妹妹,我不能让她因为我变得更难。” 这些表达、这些逻辑,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十岁孩子自己琢磨出来的,那种“我会拖累大人”“我必须让大人轻松一点”,往往是成年人不知不觉灌进孩子脑子里的。 女孩的母亲解释说,现在自己条件不好,带着孩子怕给她差的生活,等以后有钱了、孩子长大了、上大学了,再把她接过去照顾。 女孩也接受了,还补一句:“等我有能力挣钱,再去找妈妈,就不会觉得自己亏欠她了”,一个孩子,需要等“经济独立”才能放心去找母亲,这听着就让人发酸。 她身上那种小心翼翼的懂事,明显不是天生的,是被一点点逼出来的,志愿者试着问她:“你会不会觉得缺爱?” 女孩眼眶红了,却赶紧替妈妈说好话:“她回来看我的时候都会买新衣服、新书包,还买零食,她陪不了我,是因为没有能力,但她是用另一种方式爱我。” 她已经学会用“买东西”来说服自己,母亲并没有缺席,这是她能想到的、最不让自己难受的方式。 等到故事传到网上,争议瞬间炸开,有人替女孩不平,说:“如果一个男人不愿意你带孩子过去,那这种人有什么好嫁的?” 也有人指出:“孩子那么懂事,是因为成年人的话在她耳边说了太多次,她被迫相信自己是累赘”。 更扎心的是一个单亲妈妈的留言:“孩子都上大学了你才接?你要她干嘛?不是想让她回来养你吧?” 最后,志愿者团队决定每个月给女孩家庭补助1000元,让他们生活轻松一点,但补助能解决的,只是吃饭穿衣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是:这个孩子被迫提前长大的童年。 她把“想要妈妈陪伴”当成自私,把“接受帮助”当成占别人便宜,把“渴望被爱”当成不该有的要求,这些不是她生来就懂的,是周围的大人一次次暗示出来的,是生活把她逼得只能这么想。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安心做孩子,而不是替大人承担代价,当一个十岁的孩子说出:“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自私拖住妈妈”,那已经不是懂事了,那是被世界推着提前长大,是成年人该反省的地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