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热议! 日本最新通报 原定于11月25日访问东方大国的日本企业访问团,已经取消

热议! 日本最新通报 原定于11月25日访问东方大国的日本企业访问团,已经取消或推迟。 访问团成员来自20多家日本知名企业,包括丰田、索尼、松下、日立等,计划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与东方大国企业洽谈合作。 按照原计划,团体先前已经与东方大国企业进行了线上磋商,并定于本月底在东方大国举行中日友好交流活动,作为实地考察和进一步洽谈的机会。 但11月中旬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直接成为事件导火索。 中方的回应精准且有力,11月13日至14日,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驻日大使吴江浩接连“奉示”召见日方官员,这一外交辞典中极少出现的表述,意味着表态直接来自最高层级。 随后“迎头痛击”的措辞首次用于中日外交,文旅部、教育部同步发布预警,提醒公民谨慎赴日旅游留学,航司开通涉日机票免费退改通道。企业访华取消,仅是这一系列反制中的经济环节。 日企的困境早有征兆,访问团中的丰田,2024年在华销量占全球28%,较日本本土市场高出5个百分点;索尼的图像传感器,中国手机厂商采购量占其产能的60%。 线上磋商阶段,丰田计划洽谈新能源汽车电池合作,索尼拟推进半导体封装技术落地,均涉及实质利益。但高市言论发布后,没有企业愿意顶着“配合政治挑衅”的风险访华。 中方的反制更具针对性,直接扼住日本产业的核心环节,日本半导体行业85%的镓、70%的锗依赖中国进口,这两种材料是芯片和新能源器件的核心原料。 2025年4月日方刚对半导体物资加严出口管制,中方随即调整相关政策,直接导致瑞萨电子新能源汽车功率器件减产30%,月损失超200亿日元,滨松光子亦丢失欧洲医疗设备订单。此次访华取消,使日本企业错失缓和供应链危机的契机。 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日本配合美国部署“安保合作指针”,彼时中方产业实力薄弱,仅能通过外交抗议回应;2012年钓鱼岛事件中,日方“购岛”闹剧后,中方民众自发抵制日货,丰田当月在华销量暴跌40%,但当时中方尚未掌握产业链话语权,反制手段相对单一。 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是日本的2.3倍,全球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用中国电池;半导体领域,中方自主研发的28纳米芯片量产,日本依赖的高端光刻胶,中国国产化率已提升至35%。 这种产业实力的此消彼长,让中方有底气把外交立场和经济合作直接挂钩——9月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中方就明确表示“涉台言论不收敛,谈判就搁置”。 日方的“骑墙策略”存在明显漏洞。一方面跟随美国推进“印太经济框架”,试图联合盟友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不愿放弃中国市场,2024年中日贸易额仍达32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 高市早苗的言论,将企业置于“选政治还是选市场”的两难境地。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方内部对此亦有异议,鸠山由纪夫等三位前首相公开批评其“干涉中国内政”,首相官邸前还出现“高市下台”的抗议活动。 事件中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是,取消的并非仅有企业团。11月以来,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江苏与福冈友好省县交流、山口县市长访华等24场中日交流活动全部暂停,中国赴日旅游团亦取消30个,直接导致日本三季度GDP同比下降1.8%,航空、零售等板块股价大幅下跌。经济与政治层面的损失,日方清晰可见。 美国的介入对事件产生重要影响。2025年10月中美经贸磋商后,美方放宽部分AI芯片出口限制,中方随即暂停镓锗对美出口限制,展现对等诚意。 但日本在美国影响下,1月修改外汇法、4月加严半导体出口管制、9月更新“最终用户清单”,逐步收紧对华科技封锁。这种“选边站”的做法,本质是将企业利益作为政治筹码,最终必然反噬自身。 从后续影响来看,日本企业大概率将出现分化。丰田、本田等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可能通过行业协会私下沟通,争取恢复合作;索尼、日立等受政府技术管制影响较深的企业,或转向东南亚市场,但该地区的市场规模与产业链成熟度,远不及中国。 中方则会进一步加快产业链自主可控进程,例如扩大镓锗生产的国内应用,降低对日企技术的依赖。 日方此次挑衅让东盟国家认清,跟随美国围堵中国将得不偿失——中国作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各国均不愿重蹈日本覆辙。 美国试图借日本牵制中国的战略,也因日方实力不足难以实现。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为日本的4倍,东海联合军演中航母编队与火箭军的协同演练,已充分展示实战能力。 日企访华取消并非“合作的终点”,而是向日本释放明确信号:经贸合作的基础是政治互信,触碰国家主权红线,再大的利益也将化为泡影。 过去中国对日本技术和资金存在需求,如今双方已是平等合作伙伴,“双重获利”的局面已不现实。日方若希望挽回局势,首要任务是约束政治人物言论,这比企业组团访华更为关键。 各位读友你们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