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2025中国公共安全大会在合肥开幕。来自200多所全国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百余家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学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话“高水平安全赋能高质量发展”。大会共设22个专题研讨会与300余场学术报告,涉及公共安全20余个领域。开幕式上,三项具有行业突破意义的公共安全新成果发布。

“今天发布的三个最新成果,意味着AI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性。其核心价值就是能让我们在保障公共安全方面反应更快、判断更准。”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彭苏萍介绍,公共大模型构成了应对风险的“智慧防线”。
“一个安全的城市,才能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市民拥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与安全感。我们致力于将AI的这种‘快’与‘准’的能力,落实到公共安全的方方面面。”他强调,在未来,公共安全平台还会持续升级和完善。
首发登场的“清辰”公共安全大模型由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与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该模型面向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深度融合270余款公共安全仿真模型与近百种视觉算法,构建起灾害应急全链路智能体系。

“清辰”不仅是一个模型,更像是一个“会思考的应急大脑”。比如它能对洪涝、滑坡、森林火灾等灾害实现情景推演与AI辅助决策,将预警和处置效率提升至分钟级。
天泽智联科技股份公司发布的“蓝塔”安全大模型展现了深度分析与强大的生成能力。基于10亿级安全语料训练,该模型不仅能实时查询分析运营数据,自主调度100多个专业小模型进行综合研判,还能一键生成各类安全报告与应急预案。

该大模型正与无人机、机器狗等智能设备深度融合,能自主调度无人站内的智能集群,指派无人机巡检高空、机器狗深入现场,实现“空地一体”自动化巡检与应急处置。“从数字决策到物理执行,‘蓝塔’的能力正在全面升维。这种能力,正跃升为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现场发布成果介绍视频中显示。
城市生命线产业集团研发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质量服务平台”,从另一个维度筑牢安全底线。平台构建起覆盖设备、人员、项目的质量认证体系,目前已接入监测设备26万多套,完成专业人员认证300余名。

“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创新型城市,近年来在公共安全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以‘城市生命线工程’为代表的‘合肥模式’,并在风险监测预警、智慧应急响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城市公共安全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彭苏萍说,2025中国公共安全大会再次落地合肥,既是对合肥公共安全实践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推动区域安全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文字|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宋士岚见习记者王新月
图片|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