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产出局,印度狂喜接盘?14亿中国人只认一个标准! 中方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后,印度立刻嗅到商机,政府砸4506亿卢比补贴、企业股价单日暴涨11%,一副要抢占市场的架势。但想接盘?先过14亿中国人的“安全关”,这道坎可没那么容易迈! 印度的底气看似充足:作为全球第六大水产出口国,虾类产量达92.9万吨,劳动力成本低,黑虎虾报价比日本低20%。再加上美国对其海鲜加征50%关税,中国市场成了它的“救命稻草”,近期对华出口已同比增长12%。 但中国人买不买账,根本不看“谁想补位”,只看“是否够安全”。印度水产想过关,得先解决三个硬伤: 质量安全漏洞多:部分虾塘建在工业废水区,养殖密度是中国3倍,为防鱼虾病死滥用抗生素,曾被检出氯霉素、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还因沙门氏菌超标遭中国海关退回; 卫生标准不达标:小型加工车间设施简陋,鱼虾直接露天摆放,恒河水大肠杆菌超标2500倍,冷链体系也参差不齐; 市场竞争没优势:中国水产进口渠道本就多元,加拿大、越南、泰国已占据90%贝类市场,印度主打中低端虾类,既缺日本高端水产的品牌口碑,又没形成稳定认知。 毛宁早划清底线:中国市场开放但有原则,买啥终究是国人说了算。14亿消费者的健康,才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印度与其急着狂喜抢单,不如先把养殖卫生、质量管控、标准对接做到位——毕竟,再便宜的价格,也换不来消费者对安全的信任。 日本出局是因为触碰红线,印度能不能接盘,全看自己能不能守住底线。中国市场从不缺替代选项,只有“安全+靠谱”的产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