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中国不能大量进口俄罗斯客机,从而取代空客和波音?主要原因是俄系客机在市场上

为什么中国不能大量进口俄罗斯客机,从而取代空客和波音?主要原因是俄系客机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客机需要非常高的安全性、燃油经济性、乘坐舒适性、这都不是俄罗斯的强项,苏俄机械产品一直都是比较粗糙,且电子产品长期落后西方,没有西方机械产品的精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代初,中国民航正缺运力,西方飞机贵得要命,苏联那边有现货,价格只要波音一半,国航、西南航、四川航陆续买了三十来架图-154,当时想法很简单,能快速扩充机队就行。   没飞几年账本就不好看了,图-154三台发动机,巡航一小时烧掉好几吨煤油,同样航段比波音737多烧两成左右,舱内噪音大得吓人,乘客得扯着嗓子说话,长途飞下来投诉一堆,航空公司算总账发现油钱把利润全吃光了。   备件供应更让人头疼,老式指针仪表故障率高,零件从俄罗斯拖几个月才到,飞机停场时间长得心疼,到九十年代中期,好几家航司发现飞这机型纯属亏本买卖,省的购机钱早被油费维修费赔光了,2002年前后,中国民航干脆全停了图-154客运。   这段经历留下一个教训:民航客机的账不能只算购机价格那一项,民航市场有三道必答题,安全性、燃油经济性、乘坐舒适性,缺一不可,航空公司买飞机是要一分一厘算成本的,不是买回来摔着玩,这三道题环环相扣,答不好就别想在市场上立足。   先看安全性,俄制客机设计时缺乏防错机制,有些插口随便就能接反,西方飞机早就不这么干了,更关键的是适航认证,目前全球仅不到30个国家认可俄罗斯的航空认证,进不了欧美主流市场,订单量长期低迷,再看燃油经济性,航油成本占航空公司运营支出的四成左右,省油就是省钱,MS-21配备的PD-14发动机,比西方同级产品油耗高出约一成,这个差距在日复一日的运营中会被无限放大,足以决定一款机型在市场上能不能活下去。   舒适性方面,俄罗斯产品设计理念长期侧重功能而非体验,座椅硬、噪音大、空调不稳定这些老毛病,在挑剔的现代乘客面前很难过关,相比之下,C919设计之初就把座舱舒适性当作核心指标,甚至为中东市场专门重新设计内饰,这种市场意识的差距一目了然。   飞机卖出去只是生意的开始,真正考验在后头,飞行员转飞新机型,每人培训费用高达数十万美元,地勤团队要全套换血,机场保障能力也得重新评估,这些看不见的成本加起来,有时比飞机本身还贵,波音空客花了几十年才建起这套服务网络,后来者想跨过去太难了。   俄制客机恰恰在这里栽了跟头,SSJ-100的备件供应经常要等半年,有些国外用户宁可停飞也不敢继续赌,没有靠谱的售后保障体系,再好的飞机也只能趴窝吃灰,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缺失。   本来对标A320neo的MS-21,曾被寄予厚望,结果制裁一来,复合材料和发动机的供应链被切断,被迫全换国产件,换完之后飞机直接超重好几吨,航程大幅缩水,取证工作拖拖拉拉,国际订单几乎归零,一个环节断裂,整架飞机就可能废掉,现代民航就是这么残酷。   同样面对供应链风险,C919走了另一条路,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国产化替代,目前已实现六成国产化率,订单突破千架,2023年商业首飞,2024年批量交付,东航、国航、南航机队里越来越常见,这张成绩单背后,是体系能力对单一产品的胜利。   中国当年引进图-154吃过的亏,本质上是体系能力不足的代价,现在自己造飞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供应链自主可控,C919的路线证明,只有把产业链攥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外部压力面前保持主动。   航空工业有个残酷特点:容错率几乎为零,汽车可以召回,手机可以升级,但客机必须第一次就对,在万米高空,安全和可靠是唯一的通行证,蓝天从不给侥幸者颁发入场券,这个行业没有弯道超车,只有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