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丰区的城乡街巷,经常能看到一位身着“红马甲”、步履不停的老兵身影。他就是高汉荣,1960年出生的他曾是驰骋疆场的汽车兵,2016年穿上义工“红马甲”后,正式开启公益征程。至今,他累计服务时长超4600小时,完成2800多次公益行动,收获“盐城好人”“江苏省优秀退役军人志愿者”等多项荣誉,生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1978年,怀揣报国之志的大丰知青高汉荣,胸戴大红花奔赴山西成为一名汽车兵。四年军旅生涯中,暴雨夜扛石垫陷车、悬崖边修路护路的苦活累活,锻造了他“任务在前、绝不后退”的钢铁意志。退伍回到大丰后,这份担当并未因脱下军装而褪色。
2016年,高汉荣偶然听闻大丰义工联的公益故事后,心中的善意之火被点燃:“做好事、帮他人,这不正是我一直想做的吗!”他当即报名加入义工联,成为一名义工。
“军装能脱,军人本色不能丢。以前守家国,现在暖民心,党员初心不能改。”这是高汉荣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多年公益路的真实写照。从组建“红马甲卖粮队”到成为医院“周末大厨”,从帮扶困境老人到关爱留守儿童,他用一件件实事践行着对初心的坚守。
2018年夏天,天空乌云密布,大中街道老坝村朱松友老人家中4000多公斤小麦面临被暴雨淋湿的风险。接到求助电话后,高汉荣迅速联系15名义工赶到现场抢收,终于在大雨倾盆前将70多袋小麦全部运至粮站入库。这样的紧急救援数不胜数,他牵头的“红马甲卖粮队”已为困难家庭抢收粮食累计超200吨,帮这些家庭增收18万多元。
在大丰区第二人民医院,高汉荣还有个亲切的外号——“周末大厨”。每个周日,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医院食堂,协助食堂工作人员为病人烹制可口饭菜。这份坚持从未间断,一干就是9年多。
高汉荣深知,公益不是孤军奋战,他牵头组建起“大厨群”,制定轮值制度,慢慢凝聚起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做饭团队。如今,每月一次的包饺子活动已成惯例:凌晨奔赴市场采购新鲜食材,回家后分工剁馅、擀皮、包饺子。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病人们脸上露出的笑容,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嘉奖。
针对困境群体,高汉荣打造了精准帮扶模式:为身患双股骨头坏死的残疾老人朱爷爷定期打扫卫生、陪护就医,让冷清的小院焕发生机;为6名困境学子建立“一人一档”成长记录册,通过物资援助、心理陪伴助力他们茁壮成长;创新开展“搭把手行动·你家我家是一家”串门活动,让受助家庭在交流中重拾生活勇气。
战友情永不褪色。高汉荣始终牵挂着伤残老兵,经常上门看望慰问老兵周华山、明洪文、高金林等。2025年夏天,他推着轮椅全程陪护一级伤残老兵张才荆赴广西祭奠战友、探望战友家属。“高汉荣就是我的拐杖,没有他,我走不完这段路。”张才荆的话语里满是感激。在高汉荣的感召下,30多名退役老兵齐聚义工联,组建起“迷彩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助残、助老、植树造林一线,用军人的纪律与担当续写奉献篇章。
如今65岁的高汉荣,依然奔走在公益一线。从知青到军人,从汽车兵到义工,身份在变,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滚烫。(撰稿|陆荣春陈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