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浙商迎来了50岁生日。
今天,1200多人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济济一堂,出席一场特殊的盛典——给万事利过50周年生日。
1975年,从杭州笕桥镇一家社办小厂起步,沈爱琴创立的万事利和鲁冠球创立的万向、南存辉等人创办的求精开关厂(正泰、德力西前身)等,曾引领了浙商草根创业第一波浪潮,也是目前为数不多经历半个世纪风雨,成功穿越周期并完成二代接班的浙商之一。

今天万事利过50岁生日
一家企业平安活到50岁有多不容易?
一家企业平安活到50岁有多不容易?
曾经有个统计数据:全球一般中小企业的寿命为7年,1000强企业的寿命大约为30年,500强企业的寿命大约为40年,只有2%的企业寿命超过50年。
放眼全国,能成功穿越周期、跨越半个世纪依然能保持发展的企业并不多,特别是民营企业。浙商中近年来完成50岁生日的是另外一家,也是“万”字辈的万向集团,两位创始人只差了1岁。
1969年,鲁冠球在浙江萧山的宁围镇,带领6名农民,筹集4000元资金,创办“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刚开始主要生产镰刀、锄头、犁刀等简单农具,让乡亲们和自己“活下去”。
就在鲁冠球创办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的第六年,比他小一岁的沈爱琴在杭州市笕桥镇,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绸厂。当时的工厂只有两间破旧平房、十几台原始铁木织机,以及22名刚洗脚上岸的农民。沈爱琴的想法很简单: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领工资。

从刚开始的背着产品走南闯北,到20世纪90年代沈爱琴大手笔引进第一批大学生并送出国外深造、从意大利等引进全套进口纺织设备,到2000年改制;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万事利从传统制造到文化创造的转型;从2016年G20杭州峰会催生“丝绸+X”新模式,到2021年A股上市成为“中国丝绸文创第一股”,这家陪伴很多杭州人一起长大的丝绸企业,一步步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头部丝绸文化公司。2024年实现全国丝绸销量第一。
50年时间,万事利各大产业板块累计销售额突破2000亿元,创造利税突破80亿元,为社会提供近5万个就业岗位,公益捐赠累计超过1亿元。万事利的员工中有不少双职工,有些甚至一家三口都是万事利的员工。
接下来的50年,万事利靠什么再次穿越周期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蚕、桑、丝、绸,跳出丝绸做丝绸。”今天的五十周年盛典上,李建华和全息投影与数字人完成了一场名叫《破茧》的演讲,宣布万事利丝绸将布局四大千亿级产业领域:经典丝绸产业、纺织印染一体机、丝绸大健康产业、万事利AI智能体。

李建华还演示了通过语音向万事利智能体下单。
李建华:“你好,今天是万事利50周年庆典,请为万事利50周年设计一块丝巾。”
万事利AI智能体:“好的,请稍等,马上为您设计万事利50周年庆典定制丝巾。已调用70万+图形数据库,完成10到27次方丝巾设计以及智能筛选,已挑选其中50款请您挑选喜欢的款式。”
李建华:“我选择左边中间第三款红色的。”
万事利AI智能体:“好的,设计已经确认,请选择刷脸支付。”
几分钟后,万事利AI智能体用语音提示:“您的丝巾制作已经完成,请查收。”
一条丝巾从语音下单到设计、选料、排产、交付的全链路智能化,5分钟完成极速交付。
看三年帮三年扶三年
二代接班最成功的浙商之一
2012年1月,良渚一家酒店里举办了一个小小的仪式,在浙江省工商联原副会长、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明治的见证下,67岁的沈爱琴正式将万事利交到了女儿屠红燕手中。
为了这一刻,沈爱琴前后花了近10年时间培养屠红燕。屠红燕回忆,母亲的做法是看三年、帮三年、扶三年,最后才放心地交到自己手里。

近年来,二代接班成为浙商最关注的话题,而万事利也是传承最成功的浙商之一。
从母亲手里接过万事利的这十几年,屠红燕踩过不少坑,也做对了很多事。在最近一次专访中,屠红燕回忆和丈夫、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接手后的这些年,她归结为:夫妻两人战略高度一致,分工明确,一起给万事利做减法。
在母亲沈爱琴的精心打理下,万事利从一家社办小厂,一步步成为一家大而全、多元化和全产业链的传统制造企业。不过如今,万事利已经转型成为丝绸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现代化品牌企业,并在2021年成功登陆创业板,进入资本市场。
其间,万事利经过了两次重要的转型升级。“牢牢抓住万事利丝绸的灵魂和主业,让大家知道了万事利是国礼,并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屠红燕说。
比如,此前万事利以外销为主,为了在国内做大做强万事利品牌,屠红燕接手后做一项重要工作,是2013年与法国百年丝绸企业马克罗西(MARCROZIER)达成战略合作,这家公司曾为全球40多个国际奢侈品牌的丝绸产品提供设计与生产服务务。
“从外销转型到内销,缺的是运营能力,以及对品牌的认知。”屠红燕说,通过与马克罗西的战略合作,万事利成功完成了品牌运营能力的建设,以及对品牌价值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还完成了欧洲100年以来所有花型的电子化,也为此后万事利大模型完成70万+花型数据库和300多种AI图像算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
“越早接班越好”
屠红燕首次谈三代接班
“越早接班越好。”在谈到三代接班这个话题时,屠红燕对橙柿互动记者透露,从小在丝绸之家长大的女儿已经做好了交接班的准备。
去年,李建华与屠红燕的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设计与时尚专业本科毕业,目前正在攻读全球管理研究生专业。今天的五十周年盛典开始,这位00后通过视频的方式首次亮相,并站在00后的视角讲述一家三代人的丝绸梦想。
谈到自己的女儿,屠红燕说,女儿的可塑性很强。“外婆是做丝绸的,爸爸妈妈也是做丝绸的,从小耳濡目染,所以与生俱来对这个产业、对审美有自己的理解,自己也比较要学。”
在屠红燕看来,传承是浙商唯一也是最好的出路。“做企业是一场马拉松,不要想着一夜暴富。”作为过来人,屠红燕回忆自己的交接班过程并总结了三条经验:首先态度决定一切。“二代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正视父辈走过的路是不容易的。作为二代一定要有这种心态。”
屠红燕说,接下来才是专业水平和勤奋,以及还要具备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企业家就是被委屈撑大的,这是作为企业家的心胸和格局。”
作为杰出浙商代表,沈爱琴留给屠红燕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屠红燕说,相对于母亲留下的财、人、物,最宝贵的东西是人生六不忘的信条、为人处世的作风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沈爱琴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并教诲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