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杀人的事件又上演! 母亲在5岁儿子面前喝下农药,自杀时仍然收到微粒贷短信催收。 高利贷公司真是无法无天,直接逼死欠款人。 没人知道,这个连跟人红过脸都怕的女人,生前扛了多少没说出口的难。35岁的严悦本有个普通却安稳的家,丈夫在茶楼当厨师,她打零工补贴家用,两个儿子一个上中学一个刚入园,日子不算富裕,却能凑出烟火气。变故从丈夫转行开始,听了公司鸡汤辞了稳定工作做保险,跟风花5万赶港澳游的时髦,收入跟不上消费就刷信用卡、借网贷,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后来做车贷业务赚的钱填不上窟窿,还被熟人骗走10万,家里值钱的东西卖空,还是成了信用黑户。 严悦看着丈夫愁得睡不着,看着孩子要学费、家里要开支,没敢抱怨半句,自己悄悄扛下了补窟窿的事。从银行贷20万,又在微粒贷借了7万多,一部分还债,一部分买了辆二手车接送孩子,还咬牙开了家美甲店想多挣点,可小县城美甲店扎堆,生意惨淡到每月房租都不够,钱没赚到,债务倒又添了几笔。她的手机消费记录里,没一笔乱花的钱,不是孩子的书本费、校服钱,就是家里的米油菜钱,自己半年没添过一件新衣服,早餐啃个馒头就能对付,省下来的钱全凑着还利息,可窟窿还是越补越大。 今年6月,一笔3000块的家庭应急开销打破了平衡,严悦第一次出现逾期,催命符似的催收就没停过。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7点半,短信一条接一条砸过来,最多的时候一分钟连发7条,语气从温和提醒变成强硬催促,后来直接带了威胁,说12点不还款就安排人上门强制收缴,还要联系所有亲友。她怕催收骚扰家人、影响孩子上学,每次手机响都赶紧躲到阳台接,挂了电话就偷偷抹眼泪,5岁的儿子凑过来问妈妈怎么哭了,她就揉着眼睛说沙子进了眼,从没敢提半句债务的事。 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事发前20分钟收到的一条微信,陌生号码发来离她家不到150米的建筑照片,说“外访的已到附近,上门收全款,等着就行”,还精准报出她的身份证尾号,威胁要找孩子学校。那时丈夫在外地打两份工,白天推销POS机晚上后厨炒菜,连自己吃饭都舍不得多花一块钱,她知道就算联系丈夫也凑不出钱,看着客厅里摆弄玩具的小儿子,眼泪砸在手机屏幕上,最终拿起了农药。抢救的三天里,催收短信还在不停发,仿佛那些人眼里只有欠款,没有活生生的人。 这事看着是个人扛不住压力的悲剧,背后藏着的乱象才更让人寒心。2025年3月国家早就发布了网贷催收国标,明确规定催收不能高频轰炸、不能威胁上门,更不能在非约定时间骚扰,可这些规定到了实际执行里,大多成了摆设。微粒贷作为持牌平台,虽不算传统高利贷,却把催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对催收行为不管不顾,第三方为了拿提成,用私人号码催收、泄露借款人隐私、发威胁信息,把国标里的红线踩了个遍。更讽刺的是,平台授信时号称有多维度信用评估,可严悦家早已负债累累,还能顺利借到钱,说白了就是只看放贷额度,不评估真实还款能力,从一开始就把人往债务陷阱里推。 借款人逾期该还款,可还款的前提是给人喘息的空间,不是用高频催收、威胁恐吓把人逼上绝路。那些催收人员不会知道,一条威胁短信可能压垮一个家庭,一次上门恐吓可能毁掉一个人的希望;那些放贷平台也不会在意,自己多放一笔款赚的利息,背后是普通人扛不住的生活重量。监管有规范,可执行不到位、维权取证难,催收用虚拟号、私人号联系,借款人就算想投诉,都找不到明确的责任主体,最后只能自己吞下所有苦果。 债务能还清,生命却再也回不来。如果放贷平台能多些责任担当,审核时把好关;如果催收能守住法律底线,少些威逼利诱;如果监管能多些力度,让违规者付出代价,这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反复上演。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