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37年,如果不是他当年假扮乞丐,冒着枪林弹雨,日夜奔走1400公里,将50毫

1937年,如果不是他当年假扮乞丐,冒着枪林弹雨,日夜奔走1400公里,将50毫克镭安全送到目的地,中国可能就成为了如今的巴勒斯坦,不仅百万平民流离失所,更别谈什么民族独立! ​​这个铅筒里的镭,究竟有多重要?在1937年,全球镭市场被严格垄断,每克市价高达1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000万美元,且对中国这样的国家实行技术和物资双重禁运。 ​​这50毫克镭,不仅是赵忠尧和同事们多年科研的心血,更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中国保留一丝追赶世界顶尖科技的希望。一旦落入日军之手,不仅意味着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彻底中断,更可能被用于不可告人的军事目的。 ​​赵忠尧,这位毕业于东南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密立根的物理学家,本应在实验室里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他曾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到正负电子对产生和湮灭现象的科学家之一,为正电子的发现提供了关键线索。然而,国难当头,这位文质彬彬的学者,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险的路。 ​​为了躲避日军的盘查,他放弃了所有交通工具,决定徒步穿越沦陷区,前往长沙,那里是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南迁后组建“长沙临时大学”的目的地。 ​​他用污泥抹花了脸,撕碎了珍贵的英文文献垫在鞋底,将自己伪装成一个逃难的乞丐。一路上,他沉默寡言,甚至假装哑巴,只为守护怀中那冰冷而沉重的铅筒。 ​​这段漫漫长路,每一步都踏在生死的边缘。从北平出发,他绕开铁路线,穿越河北、山西、河南、湖北的崎岖山路。肩上勒着咸菜坛的麻绳,很快就在皮肉上磨出血痕,血痕结痂,又被汗水浸透、撕裂。 ​​脚上的草鞋磨穿了,他就赤着脚在砂石路上行走,双足溃烂,每走一步都钻心疼痛。 ​​夜晚,他蜷缩在破庙的草垛里,怀中的铅筒冰冷刺骨,但他说,那感觉就像“抱着整个民族的未来”。 ​​在石家庄郊外,他遭遇日军扫射,毫不犹豫地抱着坛子跳进路边的水沟,任凭冰冷的污水浸透全身。 ​​两个多月后,当赵忠尧终于蹒跚着走到长沙临时大学的校门口时,他已形销骨立,体重仅剩39公斤,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如同乞丐。 ​​校卫看到他胸前化脓的伤口和破烂的衣衫,立刻上前驱赶。就在推搡之际,一个声音及时喝止了门卫——来者正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梅校长看着眼前这个几乎认不出的故人,眼眶瞬间湿润。他快步上前,紧紧扶住赵忠尧。 ​​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梅贻琦看着赵忠尧从贴身棉袄的内层,颤抖着取出了那个完好无损的铅筒。校长接过铅筒时,双手抑制不住地颤抖,他含泪感叹:“君以残躯护火种,此镭光必耀中华!” ​​这束微弱的“镭光”没有被辜负。在之后迁往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条件艰苦到极致。 ​​赵忠尧就在摇曳的煤油灯下,用这宝贵的50毫克镭,和自行车零件组装的验电器,为学生们开设了中国最早的核物理实验课。 ​​他的学生中,走出了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日后撑起中国科技脊梁的巨擘。 ​​1950年,已在美国取得更高成就的赵忠尧再次突破重重阻挠,将自己费尽心血购置的30箱、包含质子加速器核心部件的科研器材,伪装成“洗衣机零件”带回了新中国。 ​​正是基于这些设备,他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台和第二台静电加速器,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以后,当人们问起那段九死一生的旅程,赵忠尧只是淡淡地说:“一个人能做出多少事情,很大程度上是时代决定的。我唯一可以自慰的是,六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为祖国兢兢业业地工作,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没有谋取私利,没有虚度光阴。” ​​这位以乞丐之躯守护国之重器的科学家,用自己溃烂的双足,走出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之路,他胸前那道因怀抱铅筒而留下的血痕,也化作了民族科学史上最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