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速公路不用水泥,而用沥青?一位55岁的包工头说,80%的人不知道,一吨水泥的价格只有沥青的十分之一,选择用沥青铺路不是因为它更贵,而是因为这些原因。 沥青路面摸上去看着粗糙,实际行驶起来却特别平顺,轮胎压上去是 “沙沙沙” 的柔和声响,温州有条升级后的橡胶沥青路面,检测数据显示比普通路面噪音能低 4.5 分贝,夜间跑在上面,那种安静感和水泥路面的 “哗哗哗” 轰鸣完全是两回事。 高速上车速动辄一百多公里,长时间的噪音污染对司机疲劳度影响极大,沥青路面的降噪效果能悄悄提升驾驶安全性,这可不是小钱能衡量的。而且沥青有天然的柔韧性,路面像块有弹性的橡胶,车辆行驶时的颠簸感会被大幅吸收,坐在车里不会觉得颠得慌,对车身和轮胎的损耗也小,长期下来车主能省不少维修费。 反观水泥路面,硬邦邦的像块铁板,车辆驶过的震动感特别明显,跑久了不仅人累,车也容易出小毛病。 高速公路的使用强度也是关键,每天成百上千辆重载货车碾压,还有不同季节的热胀冷缩,沥青路面的抗造能力远超水泥。沥青本身是柔性材料,热胀冷缩时能轻微变形却不容易开裂,就算遇到路面沉降,也能慢慢适应,不会像水泥那样一裂就成大缝。 水泥路面看着结实,实则脆得很,冬天冻裂、夏天晒裂是常事,重载货车反复碾压后,裂缝会越扩越大,最后变成坑坑洼洼的 “搓板路”。而且沥青路面的平整度能保持更久,高速行驶时不会因为路面起伏影响车速,这对追求通行效率的高速公路来说太重要了,要是用水泥,用不了几年路面就会起砂、脱皮,平整度直线下降,跑起来又颠又慢,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维护起来的差别更是天壤之别。高速公路可不能随便封路,一旦封闭几小时,后面就能堵成长龙,经济损失没法算。沥青路面就算局部损坏,晚上连夜施工,把破损部分铣刨掉,重新铺上新沥青,第二天一早就能通车,几乎不影响白天通行。 之前见过不少高速养护,都是后半夜开工,天亮前就恢复畅通,车主可能都没察觉路面修过。可水泥路面就麻烦了,一旦开裂或破损,得把破损部分整个砸掉,重新支模板、浇混凝土,还得养护好几天才能通车,这段时间里,单向车道封闭,堵车是必然的。 雨天行车的安全性,沥青路面也占尽优势。沥青路面的表面有很多细小的孔隙,就像海绵一样能快速排水,就算下大雨,路面也不会形成积水层,车辆刹车时不容易打滑。 而水泥路面表面光滑,下雨后容易积水,轮胎和路面的摩擦力会大幅下降,高速行驶时刹车距离会变长,很容易引发追尾事故。尤其是在山区或多雨地区的高速,沥青路面的防滑性能能直接降低事故发生率,这可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大事,再贵也得选。 施工效率和气候适应性也是绕不开的考量,沥青路面施工时,混合料在搅拌站加热后拉到现场,摊铺机一铺,压路机一压,很快就能成型,一条几公里的路段,几天就能铺完。而且沥青施工受季节影响相对小,只要不是极端低温,都能正常作业。 水泥路面就不一样了,浇筑后得养护至少一周才能通车,要是遇到低温或下雨,养护时间还得延长,施工周期大大增加。更麻烦的是,水泥路面浇筑时对平整度要求极高,一旦铺完发现不平整,想整改都难,而沥青路面就算铺完有点小瑕疵,还能通过后续铣刨找平,容错率高得多。 别光看材料单价,算笔综合账就明白为啥选沥青了。虽然一吨沥青比水泥贵十倍,但沥青路面的厚度通常比水泥路面薄,而且施工速度快,人工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内,维护次数少、封闭时间短,造成的经济损失小。 而水泥路面看似材料便宜,可后期频繁修补、长时间封路带来的物流延误、交通拥堵等隐性成本,比沥青路面高得多。 现在很多城市的主干道都开始推广升级后的沥青路面,就是因为体验和耐用性实在太突出。高速公路作为国家交通大动脉,追求的是安全、高效、长期稳定,沥青路面恰好能满足这些核心需求。 水泥路面不是不好,在乡村公路、小区道路这些车流量小、车速慢的地方,它的低成本优势很明显,但放到高速公路上,面对高车速、高负荷、高通行需求,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总之,路面选择从来不是看单次材料价格,而是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沥青路面虽然初期投入高,但在行车体验、耐用性、维护便利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都是水泥路面无法比拟的。 高速公路承载着物流运输、人员往来的重任,选沥青铺路,看似花了冤枉钱,实则是最经济、最负责任的选择,这也是为啥内行都认可这种 “贵有贵的道理” 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