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这次俄乌冲突,虽然跟咱们没啥关系,但俄军却给中国留下了“三大教训”,一来是不能迷信导弹,二来是不要轻视老美,三来是不能心慈手软,这分别该如何解释呢? 这几年,俄乌那边打得热火朝天,俄罗斯军队一头扎进去,本来想着速战速决,结果拖成这样,损失不小。咱们中国看着这场仗,虽然远在天边,但总得琢磨琢磨里面头的门道。俄罗斯的做法,给咱们提了个醒:打仗不是光靠一两样东西就能摆平的,得全面考虑。尤其是导弹这事儿,美国那边的能耐,还有战场上该怎么下手,这些都值得好好掂量。说白了,这三大点教训,就是从俄罗斯的亲身经历里扒出来的,帮咱们避开弯路。 俄罗斯开打头几个月,导弹扔得跟不要钱似的,巡航导弹、弹道导弹,高超音速的“匕首”也上场了。数据摆在那儿,从2022年2月到2023年7月,俄罗斯至少用了5000枚导弹,到现在三年下来,估计超过1万枚了。 他们想靠这些玩意儿精准砸掉乌克兰的指挥部、军营和后勤点,想法是好的,早年间美国在海湾战争里用“战斧”导弹干掉伊拉克的节点,那效果是真亮眼,一下子就把对手打蒙了。可俄罗斯这回没那么顺当。乌克兰实力本来就弱,但他们灵活,靠着西方的情报支持,早早把部队挪地方,很多导弹砸空了。俄罗斯的导弹精度本来就不是百分百准,遇上电子干扰,偏差能到几百米,砸偏了目标,留下一堆焦土也没啥大用。 更麻烦的是,导弹这东西太烧钱。一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得2000万美元起步,普通巡航导弹上百万美元一枚。俄罗斯打着打着,库存就见底了,生产跟不上消耗,后来还得从朝鲜那儿进口弹药。 想想看,卡车拉着旧式火箭过边境,士兵检查锈迹斑斑的货,效率能高到哪儿去?导弹的优势在于投送快,能在短时间里端掉敌人的机场、雷达站、指挥中心啥的。比如咱们这儿,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服役后,能覆盖驻日韩的美军基地,快速摧毁东京湾周边的设施,登陆时阻力就小多了。但前提是,得马上跟上地面部队。要是导弹打完,陆军磨蹭一个月才动,那美军和日本自卫队早从别处调兵,重新建防线,登陆就得付出大代价。 俄乌这仗规模大,战场广,俄罗斯导弹打完,陆军跟不上节奏,优势来得快去得也快。现代战争还是得靠火炮,155毫米炮弹雨点般砸下去,步兵推进时泥土翻飞,效果比导弹稳。俄罗斯后期就转火炮为主,证明导弹不是万能钥匙,得配电子战、侦察无人机、无人化装备才行。咱们中国火箭军是王牌,东风系列覆盖力强,但不能光盯着导弹,得建完整体系。要是对小国动手,导弹管用;对大国持久战,导弹作用就有限了。俄罗斯这教训告诉咱们,别把导弹当灵丹妙药,得考虑整体消耗和跟进速度。 再说说美国这头,别觉得他们内乱多、阿富汗撤得灰头土脸,就小看他们。俄罗斯开打前,没把美国的介入当回事儿,结果美国一出手,就把仗拖长了。要没美国拉北约军援,乌克兰撑不了三年。美国不光自己送武器,还拽着盟友一块儿上。“标枪”反坦克导弹、“毒刺”防空导弹,一开始就源源不断运过去,后来F-16战机也批了。情报支持更狠,卫星照片实时传给乌克兰,俄军坦克动向暴露无遗。RC-135侦察机在黑海上空转,监听俄无线电,坐标直接发过去,乌克兰“标枪”分队雪地里瞄准T-90履带,一发命中,坦克炸成火球。 美国这套情报作战,俄罗斯防不住。开战第一天,卫星就盯上俄军推进路线,乌克兰提前布防。经济上,美国一声令下,欧盟冻结俄资产,芯片禁运让俄工厂停摆,卢布贬值,超市货架空荡荡的。俄罗斯金融系统、贸易通道全卡壳,百姓日子苦哈哈。俄罗斯经济承压,利率飙到23%,市民排队取贬值卢布,面包还限购。 这不是光军事,美国的联盟动员力是真强,北约成员国跟进援助,情报共享像网一样密。俄罗斯补给线拉长,冬季士兵冻手冻脚,扣不动扳机。 对中国来说,美国这手段得警惕。台海、南海一紧张,美国不会干坐着,肯定拉盟友围堵,比对俄罗斯还猛。咱们工业潜力大,但军事存量还得追,美国有北约撑腰,整个西方加起来,战争潜力恐怖。俄罗斯低估了美国,结果陷入泥潭。咱们得在金融、经济、技术上备好,尤其是芯片“卡脖子”,早做打算。别以为美国有问题就弱了,他们的全球封锁和盟友网络,学不来也得防着点。 最后这点,心慈手软最要命。俄罗斯打仗拖沓,犹豫不决,开头喊“特别军事行动”,目标就“去军事化”,没想占全乌克兰。部队冲基辅外围,就停手,没大面积砸基础设施和指挥系统。结果乌克兰喘过气,西方援助涌进来,俄军被动挨打。战争拖久了,损耗越大,补给卡车泥路抛锚,冬季燃料短缺,雪上加霜。要是开头就果断,机场港口指挥中心一锅端,乌克兰没时间调兵反扑,仗早不一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