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北京市民走进养老机构参观体验智慧养老新场景

82岁的张书旺端坐在床前,双手扶着助步器,门口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他打饭,刚住院回来不久的他,正在恢复期,餐厅为他准备了软烂的小菜和粥。住进这座运营不久的社区养老院,他正在渐渐习惯这里的生活。

近期,北京市民政局组织优质养老机构开展开放体验活动,邀请市民走进养老机构,参观体验。记者跟随体验多家养老机构,实地探访养老院里,老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状态。

释疑1

养老院是集体宿舍吗?

在养老院养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需求不断增长,但许多人对养老院的认知仍然不足。

“我们犹豫了很久,才决定试住一下,”11月15日,在北京朝阳区来广营,一家刚运营不久的养老院中,恰好来探望母亲的郭艳刚对记者说。郭艳刚的母亲孙淑清今年91岁,处于半失能状态,而孩子们也都快70岁了,在过去居家养老的日子里,自身也渐渐变老的孩子们,越来越力不从心。前不久,孙淑清摔了一跤,胯骨骨裂,就医后,孩子们决定让她住进养老机构进行康复。

“以前有想过,让母亲住进养老院,但我们觉得养老院像集体宿舍,住宿条件有限、按点打卡一样的就餐、活动方式等,对老人来说并不友好。”郭艳刚说。

但在来广营这家新建的社区嵌入式养老院中,郭艳刚他们发现了与以往认识完全不同的地方,“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这家养老院并不大,就在社区里面,我母亲入住时,养老院做了全面的评估,确定了照料方案,并且细化成了每天的护理动作,饮食也是针对性地设计过,环境也很好,特别干净。”郭艳刚说。

母亲入住养老院后,郭艳刚和妻子可以用手机登入养老院的系统,实时查看母亲的状态,即便如此,他们每周也要至少到养老院里看望两次,一个半月过去,孙淑清虽然还不能完全恢复行动,但骨裂的地方已经长好,还胖了几斤。“这里的照料很专业,我们希望能够恢复到住院之前,那时候她还能自己走路,自己行动。”郭艳刚说。

释疑2

养老费究竟是怎么算的?

“社会上的养老焦虑,主要来源于对养老的未知,我们举办机构开放日活动,主要就是想打破公众对养老机构的认知壁垒,让大家通过媒体的镜头、自己的感受,去发现养老机构的真实生活,”北京市养老服务事务中心副主任职嘉男介绍。

是否入住养老院,费用无疑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走进来广营的这家养老院里,最近的墙壁上就张贴着费用列表。养老院院长潘卓告诉记者,该养老院是一家公建民营的养老院,主要收住半失能、失能老人,费用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床位费、护理费用和膳食费,其中护理费用根据护理需求的不同收取不同费用。因为是公建民营,因此养老院还配备6张保障性床位,接受社会保障的老人。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养老机构主要分为公办公营、公建民营、民办机构等三类,收住的对象各有不同,如公办公营主要收住城乡特困、低保低收入家庭高龄或失能老年人等兜底保障对象。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在完成基本养老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优先接收社会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民营机构则各自按照自身的定位收住老人。不管哪一种,收费标准都是透明可查的,职嘉男介绍,养老机构的收费价格主要由床位费、护理费与膳食费3个部分组成,其中床位费和护理费是大头,居民可以登录北京养老服务网查看,网站上全面展示了全市养老机构价格在内的详细信息,老年人及其家属还可预约实地参观养老机构,或者通过三维实景功能在线参观养老机构。

释疑3

智慧化能全天监测吗?

两个月前,82岁的张书旺和妻子一同住进了来广营的这家养老院,两位老人原本独自生活,因有慢性病,需要常年吃药,但年纪越来越大,常常忘记吃药,老人的儿女们在考察之后,帮助老人住进了这里。

养老院是一栋三层小楼,是社区建设时配套的养老设施,由一家北京的科技公司运营,采用了全智能化的养老体系,主要接受不同程度的失能老人。

走进养老院,一层是接待室、厨房、餐厅等,厨房采用明厨亮灶的模式,站在餐厅里,就能通过宽大的玻璃窗,看到厨房内的全貌。餐厅主要为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养老院本身入住的老人,由于多是失能老人,因此会由工作人员送到床前。

在这家养老院中,老人的健康监测、照料服务由一整套智慧系统控制,潘卓介绍,养老院引进了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护理服务体系,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自己还做了AI小模型,通过一百多个指标,为每一位老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并通过AI分解每天具体的照料工作。

在这家养老院中,每一位老人的床头,都有一个无接触的毫米波雷达,可以24小时全天候监测老人的状态,包括动作、心率、血压等。在卫生间等易发生危险的区域,也同样需要无接触传感器,监测老人的行动情况,比如老人跌倒了,会马上报警,或者在卫生间蹲下超过5分钟,就会报警,护理人员就会前往查看。老人的家属,也可以接入这套智慧护理体系,实时查看老人的心率、血压等健康数据。

入住两个月,张书旺出现了一次危险,他的妻子出现了两次危险,都是毫米波设备识别之后通过系统算法进行报警提示,由护理人员送到医院救治的。“我们接受的多是失能老人,护理人员两个小时巡查一次,但这期间如果出现危险,护理人员未必能实时发现和处理,而科技设备则不同,可以实现全天候监测。”潘卓说。

释疑4

个性化能实现定向服务?

现代技术正在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养老更是如此,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不断重写现代人的养老模式,而更多适老化的科技产品,为老人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让养老服务更多集中在服务的质量上。

来自北京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2001年,北京市率先试点开展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从设施设备、管理制度、人才队伍、服务标准、安全管理、服务评价等6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分为一星到五星。

截至10月底,北京市备案运营的养老机构共有622家,星级机构456家,占比超过七成。其中三星级及以上机构119家,占比接近两成。

服务是养老机构生存的根本,也是帮助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基础。在来广营的这家小型养老院里,潘卓告诉记者,养老院在照护、膳食方面都采取了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如膳食,采取小班制,每天三餐两点送到床头,而菜单则是和有表达能力的老人们一起,通过集体商量,定出下一周的菜谱,“美食是获得愉悦感的途径之一,我们在照顾大家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让老人吃到自己想吃的。”他说。

在照料方式上,护理人员则更多注重老人的心理感受,“有一些老人失能后,在心理上会对照料非常排斥,觉得自己没用。我们在制定照料方案上,就会考虑训练他的自理能力,”潘卓说,“比如一个不能自己吃饭,需要护理人员喂的老人,我们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会给他制定一个方案,如两个月内,能自己拿起勺子,更长的时间里,能自己吃饭。当真正实现的那一刻,老人本身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当然,这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更大的精力,我们有一位这样的老人,通过护理人员不断帮助他训练自己吃饭的能力,目前已经能自己拿起勺子吃饭了。”

智慧护理系统使得这个构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智慧系统完成了监测、梳理、判断、制定方案、分解任务等工作,让护理人员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护理中,实现更好的护理目标。”潘卓说。

11月16日,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吉星养老院,张书旺老人坐在床上。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