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成渭滨区传感器(西安)研发中心,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打造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9支、院士工作站6个,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高新技术企业91户、瞪羚企业2户……这是宝鸡市渭滨区交出的工业发展“成绩单”。
今年以来,渭滨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1月18日,走进位于渭滨区高家镇的宝鸡市新福泉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福泉公司”),车间内的激光熔覆设备、增材制造生产线引人注目。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新福泉公司在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已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新能源领域。“我们与3所高校共建研发平台,攻克了5项核心技术难题,自主研发的零部件产品已配套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公司总经理赵新说。
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活力,始终是发展的关键课题。
“搞科研不能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始终以市场需求为指引,深入下游领域挖掘真实需求,是我们确定研发方向的基本逻辑。”赵新介绍,此前,企业通过调研发现,海洋平台零部件因海水腐蚀,3至5年就需要更换。企业随即锁定“长效防腐涂层”的研发方向。
这种“问题导向型”的研发模式,让企业的创新方向始终紧贴市场需求,避免了资源浪费。
目前,新福泉公司累计取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5项,23项核心专利成功转化为量产设备。公司获评陕西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为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产业瓶颈、开辟新增长点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创新活力涌动,在于精准把握市场脉搏。面对本土高端人才不足等难题,渭滨区选择主动“走出去”。
去年6月,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渭滨区传感器(西安)研发中心一期在西安高新区建成。目前,该中心已吸引陕西蔚影激光、长美科技等多家企业入驻。
“我们在西安高新区设立了新材料研究院,在宝鸡近200亩的产业基地也已基本建成,预计今年底全面投产。”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牟崇建介绍,企业专注研发高分子材料减振降噪、新型绝缘防护等系列产品,建成全自动钢轨阻尼生产线,引进聚氨酯减振垫自动化生产线,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全国58个城市,年产值近10亿元,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
人才与研发在西安,生产与转化在宝鸡——这种科创“飞地”模式引导企业对接西安的科技与人才资源,开展研发试验,进一步突破了科创资源限制,有效解决了企业科研人才匮乏、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
“这种布局有效满足了企业研发与生产的双重需求,期待我们在宝鸡的产业基地尽快建成投产,为产业蝶变焕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牟崇建说。
陕西赛尔斯电子有限公司也是科创“飞地”模式的受益者。该企业是一家从事压力、温度、液位、流量测控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得知渭滨区传感器(西安)研发中心成立后,企业积极申请入驻,先后引进高科技人才15名,并组建研发团队开展高精度智能校准系统研发。“这一系统投用后不仅可以极大提高产品校准精度、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每年至少还能为企业新增产值500万元。”公司负责人表示。
为确保研发中心良性发展,渭滨区还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对进驻企业进行定期考核,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
眼下,在渭滨区这片工业热土上,一场以实效为导向的创新实践正驱动发展质效双重提升。截至目前,渭滨区工业企业超130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4户,产业发展根基愈发稳固,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正推动区域工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